政府审计信用危机治理(1)(2)
2015-11-26 01:09
导读:2、在审计实践中存在很大的系统性风险。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任何经济人在接受监督时,都会有本能的对立和抵触。因此各类被审单位在接受审计时,都
2、在审计实践中存在很大的系统性风险。从经济学角度上讲,任何经济人在接受监督时,都会有本能的对立和抵触。因此各类被审单位在接受审计时,都会本能地表现出被动和消极的态度,往往会提交一些真实性、完整性欠妥的资料。虽然提供了相关承诺,但实际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此类承诺无法兑现和验证,基本形同虚设,所以获取的被审单位审计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无法保障,进而很难保证审计质量。同时由于各行业财经法规和经济活动的内容、形式不尽相同,当面对纷繁复杂的审计案例时,如果在审计职业判断、审计依据的取舍、审计样本的选取、审计方法的运用上不够谨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审计结果,引起审计风险和信用危机。
3、审计人力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由于历史原因,以前审计人员主要以行政调配的方式进入审计系统,专业结构单一,年龄老化。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凡进必考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审计专业性较强,公务员的考量标准很少侧重于审计专业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由于公务员的待遇仅与其职级挂钩,不予兑现专业职称待遇,加之政府审计没有严格的执业资格上岗制度,因而审计人员考取资格证书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后续教育制度,使得审计手段落后,技术陈旧。最后因为审计评价主要靠行政权力来维护权威性,很少有专家参与决策,因而审计专业含量得不到大的提升,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和渠道不完善。由于政府审计行政色彩过浓,唤醒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获知的意识不强,同时出于政府审计自身技术层面的风险考虑,审计信息公告制度在主观上贯彻不力。而在客观上由于没有健全完备的定时定点公告平台,广大民众对信息的获得只是被动接受,没有太多谏言议政的实质性渠道,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不甚强烈,信息质量和时效性自然也就不甚关心。由此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不高,公众无法了解行政权力运行的效率和法治程度。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5、审计执法权力有限,执行力差。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维护财经纪律、监管经济资源的政府机构,披露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处罚决定,是规范经济秩序、保障国家财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手段。由于各行业财经法规部分存在内在逻辑上的矛盾,或不完整或不配套,同样的审计事实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处罚,在处理违纪违规问题时,处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审计结果一定程度上受行政权力和人脉资本的影响很大,弹性有余,刚性不足。久而久之,政府审计的公信力每况愈下,使得政府审计一定程度上成为摆设,引发严重的审计信用危机。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审计失败诱因:一种狼群行为视角的解读
结果与过程层面的管理审计
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