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政府审计信用危机治理(1)

2015-11-26 01:09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政府审计信用危机治理(1)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当前由于政府审计在市场监管中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部
[摘要]当前由于政府审计在市场监管中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部分地影响到政府信用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因此政府审计作为信用建设的重要监督手段,对政府审计信用危机的治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政府;审计;信用;危机;治理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信用无疑起到表率作用。政府要取信于民,政府审计监督对于政府信用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政府审计作为信用建设的重要监督手段,其自身建设就摆在一个突出位置。当前由于政府审计在市场监管中存在一定的失信行为,部分地影响到政府信用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用危机。因此,政府审计信用危机的治理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政府审计信用危机的突出表现。
1、审计报告的质量不高、权威性不强。在审计过程中,政府审计会因被审单位的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很难获得真实完整的原始资料。而信息供给和拥有越不完全,不确定的程度和系统风险就越大。在审计评价中,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维护国家利益同损害地方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对揭示出的违纪违规问题,往往行政意志会影响审计评价的公允性。专业含量少,行政决策多,披露问题少,粉饰政绩多,主观原因少,客观因素多,个体责任少,集体责任多。在审计处理中,实质处罚少,形式批评多,关键问题追查少,次要的细枝末节评述多。凡此种种,使得社会公众对政府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权威性产生了质疑。
2、审计结果的公开披露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审计法规定,审计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布,但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长期以来,审计结果仅在被审单位或与之相关联的政府部门内部通报,直至近两年也仅在两会期间集中向人大报告审计结果,很少公之于众。这不仅损害了政府审计的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侵犯了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还会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部失效,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产生信用危机。 中国大学排名
3、审计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力。出于体制、法规等各方面原因,在审计执法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查摆问题阶段,次要问题追究多,关键问题追究少,属集体责任尚可查,若属个人责任追究难度就很大。甚至有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揭示问题一大堆,责任追究却寥寥无几。由于处理处罚决定执行不力,被审单位也并未认真整改,最后不了了之。以后屡审屡犯,屡犯不改。使审计执法严重弱化,审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
4、非政府审计业务参与过度。按照审计法赋予的职能,政府审计着重参与政府各级部门的宏观监管,其他事务交由民间审计去完成。但由于利益驱动以及市场潜规则,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在审计中,通常会借助政府审计的官方权力或以揭示出的问题为筹码,为民间审计揽活,甚至亲自参与部分具体的有偿审计服务工作。过度参与中介机构的具体审计业务,势必会削弱政府审计的国家监督职能,也必然影响政府审计质量和整个中介市场的规范运作,失信于民。
二、引发政府审计信用危机的原因探析。
1、行政型的国家审计体制不独立。按照受托责任审计观,审计应受所有权人委托以第三者的独立身份监督经营者受托资源的使用情况。但是由我国现行体制可知,政府实际上是人民委托其代理管理国家的“经营者’,其管理效益的优劣正是审计监督评价的对象。而政府审计是政府内部的一个机构,受本级行政长官的直接管辖,同属一个利益链条。由于身在其中,具有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2]在这样一种体制下,虽然也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但其隶属关系决定了政府审计也只能是站在维护政府利益上,对行政长官负责,无法更直接对人民负责。加之在实践中,审计披露的问题往往会损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被审单位的短期利益,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政府审计只有牺牲质量来缓和两者矛盾。这是政府审计产生信用危机的最核心因素。
上一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