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1)

2015-12-31 01:08
导读:审计论文毕业论文,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困难和解决方法(1)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由原来单纯的财政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由原来单纯的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审计过渡到目前以真实性为基础,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并重的审计业务格局;审计的方式和方法呈多元化趋势,县级审计机关进入加速发展的轨道。但当前县级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审计资源匮乏、审计经费紧张等问题,制约了审计工作向深度、广度开展,成为阻碍审计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基层审计机关主要面临的困难   1、审计监督出现死角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单位或行业为规范财务管理纷纷对下属单位实行报账制,所谓报账制是指下属单位财务不核算,不设财务机构,只设一名财务报账员,定期或不定期向上级单位财务部门进行报账的一种核算制度。近年来基层县(市)实行报账制的单位不断增多,如:药监局、各大银行、烟草公司、石油公司等等单位都相继实行报账制。报账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市报账混记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将财务凭证、单据统一上报到上级部门后,上级单位对所辖下属单位的账簿全部打乱混记。想要查清哪个县具体的财务收支情况、税收缴纳情况,根本无从下手。二是向市报账分记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将财务凭证、单据统一上报到上级部门后,上级单位对所辖下属单位的账簿按照县域进行分记。但由于受地域执法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无法到报账制单位的上级部门进行审计检查。三是向省报账制;即:县级报账制单位直接对口省级主管单位,所有的财务收支情况、各类税款均有省级部门代扣代缴。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无法对其财务核算、纳税情况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管,特别是税款征收方面,只能是其申报多少算多少。而上级审计机关又无足够的人力、精力对这些报账制单位的所有下属单位一一进行审计,这样就出现了审计监督真空地带。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心理,进而滋生腐败现象;如果高收入行业纷纷效仿实行报账制,也将直接影响县(市)级财政税收收入。   2、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受到的束缚和制约   基层审计机关本身发展也受到以下几方面的束缚和制:一是机构人员编制少,一般基层审计机关编制在10人左右或更少,有的基层审计机关一线事业编制的审计人员就占了全局的三分之二;有个别基层机关受机构编制限制至今还未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办公室。二是审计经费不足,县级财政每年只按人头费拨给审计机关一些办公经费(事业编制的审计人员没有人头费),总数也只有区区一两万元。绝大多数审计经费靠审计罚款上缴财政后,财政返还一定的经费加以解决,如果罚的少,财政返还的也少。经费的紧张造成一些审计程序因无经费保障而得不到履行,甚至出现以罚代管的现象。因此必然降低审计效率,影响审计的客观公正性。   3、经济责任审计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规范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行为,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按照现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要组织人事部门委托才能进行。换言之,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没有委托就不开展此项工作,审计机关成了组织人事部门的办事机构,工作被动,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其次是审计成为“马后炮”,审计成果运用成空谈。鉴于干部调整的敏感性,组织部门大多在干部已离职或到达新的领导岗位后才安排审计,给人造成“走过场”、“马后炮”的感觉。对审计查出的一般性问题,由于干部已调动,只好权当没问题;一旦审计查出重大问题,造成干部使用失误,将会给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陷入被动,影响组织威信。   4、国有企业改制带来的审计盲区   国有企业占有大量国有资产,肩负着确保国有资产在经营中保值增值的重任。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推动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国有企业”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改制的目的在于通过体制的调整,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如何对“国有企业”是否改制进行界定。有些国有企业往往只是变更一下厂名,就披上了股份制、私有制的外衣;还有些国有企业,虽改制当,但贷款都是财政担保,或其贷款已由财政被动偿还。「企业恶意拖欠(财政担保)贷款,财政每年都要替企业偿还贷款」,但企业却不领情,口口声声以自己是什么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等等为借口,拒绝接受审计监督。这些现象是改制过程中出现的“怪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工程决算审计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的难点及其对策(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