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2)
2016-03-04 01:03
导读:1.风险评估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目的是为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2)运用职业判定,确定已识别风险
1.风险评估程序。(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环境,目的是为评估财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2)运用职业判定,确定已识别风险的层级,特别关注重大风险和特别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3)结合风险识别和评估,进一步设计、细化具体审计程序。
2.控制测试。以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方面的有效性,进一步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
3.实质性测试。目的是发现重大错报。对各类重大事项或情况实施实质性测试以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是弥补由于审计职员业务能力缺陷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缺失的必要程序。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企业风险治理中的应用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模式,已经受到了行业内外的普遍关注。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是我国审计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审计环境变化、审计准则国际协调及审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运用中一般包括以下阶段:
1.预备阶段。首先是分析企业环境,既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经营环境、业务流程和经营风险等内部情况,又要了解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外部环境;其次是全面识别风险,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第三是编制审计计划,审计部分在识别和评估各种风险的基础上编制审计计划,根据风险程度选择审计项目和审计对象,并与审计资源相结合,既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又要实事求是。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一般包括风险评估、了解内部控制、复核性测试、内查外调收集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等步骤。
3.报告阶段。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出具审计报告和编写审计治理建议书,审计报告撰写要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实现,以风险为中心,全面揭示已识别的风险以及题目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相关性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提出应对、避免、降低、保存和转换、对冲风险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可出具审计治理建议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4.后续阶段。后续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持续跟踪重大错报风险,开展复审,以检查重大审计发现的纠正情况。这一阶段的留意力应集中在重大或潜伏的错报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和消除上,并检查有无新的风险因素和重大题目产生,针对剩余风险的变化情况和新识别的风险因素以及新发现的题目,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五、目前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现状和题目
目前我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题目。
1.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所处环境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无疑是更加科学的,但从整个审计行业的构成及所接业务情况来看,无论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仍以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导向为主,主要还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并非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
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缺乏产生的动因。推动审计由传统导向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因就是审计风险,特别是诉讼风险的增大。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立法方面存在的漏洞,导致我国审计职员的法律风险偏低,审计职员对审计风险不够重视,缺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动因;另一方面,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全面推行有一定难度。
3.审计效率的进步受制约。内部审计职员的治理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开展的风险治理需求不匹配,导致内部审计范围过窄,审计效率低下,且难以实现对企业风险的治理、控制和公司治理过程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4.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不能节约审计本钱。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由于审计证据收集的范围扩大,对内部审计职员来说花费的时间更产、技术含量更高,增加了审计职员的负担。(2)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更高。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模式,风险审计要求审计职员具备治理、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需要更多有经验的、高素质的审计职员参与,并对其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这会导致人力本钱增加,也会相应地增加审计的总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