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及其保障机制(2)
2016-07-14 01:00
导读:三、我国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发挥的主要是治理作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亟须进步,银行审计工作以查
三、我国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银行内部审计发挥的主要是治理作用,审计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亟须进步,银行审计工作以查错纠弊为主,存在着审计技术陈旧、审计质量差、审计职员素质不高等。推行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可以确保银行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也可部分地解决上述题目。 推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需要在经营层面、治理层面、监管层面构建相应保障机制。当前,我国银行间并不平衡,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程度也不尽相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很不健全: (一)经营层面:全面风险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但独立合规部分较少,内部审计难以保持超然客观姿态我国5家股份制贸易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推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的情况比其他银行稍好一些。 (二)治理层面:内部审计报告关系不清楚,独立、非执行、专业审计委员会有待进一步组建 5家银行的内部审计部分与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关系不够清楚,审计委员会自身设置也不同一。其中:(1)内部审计向监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负责居多,有民生银行(监事会约请银行稽核部有关负责人听取风险治理与控制现状的汇报)、招商银行(银行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董事会下设审计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监事会成员听取总行稽核监视部的专题汇报)和华夏银行(银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听取稽核部的检查报告);(2)内部审计向董事会(或其下设委员会)负责较少,主要为深发银行(银行董事会下设审计及关联交易委员会直接领导稽核治理系统)和浦发银行(银行年报没有交待审计组织体系的报告关系,但考虑到该行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笔者推定两者之间存在报告关系)。由于我国监事会在独立、非执行、专业等方面的欠缺,因而在治理层面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也就有所欠缺。 (三)监管层面:内部审计的外部监管有所欠缺 5家银行年报均未提及有关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被监管当局评价、监管当局会谈内部审计负责人等。笔者以为监管当局没有或较少开展这方面工作。我国银行内部审计无法借助外部监管气力来保障其工作的有效性与权威性。 从以上分析不丢脸出,5家境内上市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还很不健全。境内其他银行很难优于上述5家银行,需要相关机构采取措施构建内部治理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
四、构建我国银行内部治理基础审计的保障机制 (一)治理当局:成立合规部分,加强合规风险治理,使内部审计从对日常经营是否合规关注中解脱出来 在未成立合规部分的银行中,内部审计部分承担着较多的日常合规关注职能。因此,银行治理当局应推动合规部分的成立,并明确合规部分是支持与协助银行高级治理层做好合规风险治理的独立职能部分,界定其与其他风险治理部分的关系,明确其与内部审计部分的职责分工与合作[13].由银行合规部分负责合规风险识别、量化、评估、监测、测试和报告,内部审计部分通过定期复查合规部分工作、进行合规检查等方式来确保自身的超然客观姿态,以充分发挥出治理作用。 (二)治理当局:组建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审计委员会,明确其对内部审计部分的领导关系 二元治理结构下的我国银行欲引进基于一元治理结构的审计委员会制度,首先需要解决其是在董事会、还是在监事会下的设置题目。以独立、非执行、专业为判定标准,治理当局应在董事会下组建以独立董事为主要成员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部分,内部审计部分同时向审计委员会和治理层报告。当发现治理层的有关题目时,则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通过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报告上级的独立、非执行、专业性,在治理层面构建内部审计治理作用发挥的保障机制。 (三)监管当局:尽快正式发布《银行业机构内部审计指引》,使监管机构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检查等内容制度化 借助外部监管气力可确保银行内部审计发挥对经营者监视的治理作用。BCBS向各国监管当局和银行发布的系列文件,固然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是指导我国银行实务还需要我国监管当局发布相关规范性文件。2005年4月银监会就针对指导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文件《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成立了专门的起草小组,2006年4月银监会第44次主席会议也对之加以审议并原则通过。《指引》的发布可使监管当局对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评估制度化。只有这样,银行内部审计才能进一步借助外部监管气力提升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