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审计面临的挑战及对策(2)
2016-09-11 01:28
导读: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版本众多,数据结构及运行平台各不相同,这给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审计署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软件版本众多,数据结构及运行平台各不相同,这给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为解决这一问题,由审计署和财政部共同起草,经国家质检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GB/T 19581-2004)国家标准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要求,也有利于开发和推广会计信息化审计软件。 当前,最紧迫的工作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会计核算软件严格执行这一国家标准,为会计核算软件与信息化审计软件之间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奠定基础。
(二)加快信息化审计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现有的审计标准大多是手工条件下的审计准则和规范,部分针对信息化审计的法规准则由于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在实践中得以贯彻和实施。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缺乏有效、合理、科学的执行标准,这就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人员无章可循,没有一个客观的审计和评价体系。在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信息化审计的定义、原则、方法等各项内容,组织会计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和信息化方面的专家共同研究和制定会计信息化和信息化审计都易于实现的工作标准,使两者能在规定和要求上协调一致,促进两类法规相互配套,相辅相承,最终形成科学合理、便于执行的信息化审计法规和准则体系,从而为我国的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广泛开展提供有效的依据。
(三)开发通用的信息化审计软件
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大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审计软件,由于软件本身的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侧重点,因此只能适合于专门行业或特定业务的审计工作,需要单独开展,独立使用,成本高,缺乏通用性,不利于推广。当前,应根据信息化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各部门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研究开发通用性强,实用价值高的信息化审计软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在信息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需求,要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信息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例如,要留下每笔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当前余额。有些系统中的暂存文件,经过一定的时间就要被删掉。如果审计需要查找这些文件,则应拷贝,以便查询。总之,通用的信息化审计软件既要与信息化会计软件形成有效的接口,也要适用于审计本身的工作要求,有利于广泛推广和普及,促进审计工作不断走向现代化。
四、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力度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技术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高,手工条件下的审计人员往往很难单独完成信息化审计工作。要从根本上适应信息化审计的要求,需要从长远角度考虑,着手培养既懂会计信息化,又懂审计知识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一方面,要加强对目前在职审计人员的培训,从提高会计信息化及相关的知识技能着手,逐步提高他们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应重视在高校中培养信息化审计人才,通过专业的设置和系统的培训,为今后的信息化审计工作储备大量专业扎实、知识全面的信息化审计人才,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会计信息化审计队伍,不断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审计工作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起到为国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当前,随着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不断进步,对我国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创新审计模式,逐步推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通过走信息化道路,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尽管目前的审计信息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项工作已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支持,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审计信息化工作定能早日获得实质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