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制度的建议(3)
2016-10-31 01:00
导读:三、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的 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主要运行方法是指上级审计机关按一定的组织方式,遵循评价程序,运用专
三、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的 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它的主要运行方法是指上级审计机关按一定的组织方式,遵循评价程序,运用专门的技术方法进行业绩评价,出具评价报告,运用评价结果的一系列过程。 1.组织方式 组织方式主要是指组织者和评价时间这两方面。对于评价的组织者,可有两个方案备选:一是由机关内现有的某个部分代行评价职能,如由行政
办公室,或人事部分代行。二是在机关内成立一个业绩评价小组,由机关领导任组长,选择几个业务部分负责人任副组长,再选取一些、专业素质比较高的业内专家和业务骨干作为组员,小组日常的行政事务则可以指定机关内某一部分具体负责。在评价具体实施期间,由评价小组按既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评价。对于评价实施的时间,为将评价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它与每年年终考核并不矛盾,年终考核多为各机关自查加上上级机关的人事教育部分抽查,而业绩评价则是上级对直属下级的例行考核,不再抽查,对评价客体来说,就是每年都要接受的百分之百的考评。 2.评价的程序 评价程序不是单一的行为过程,而是由很多环节所组成的综合过程,一般应遵循以下步骤: (1)确定业绩评价的目标和要求。 (2)确定评价依据和标准。评价依据主要是法规如宪法、审计法和审计部分自身制定的规则如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等。评价标准主要是年初制定的项目计划、审计方案、每次评价前制定的专门标准等。 (3)收集、回类、整理与核实与业绩有关的各类信息。 (4)确定业绩评价的具体内容,设计
评价指标。 (5)运用技术方法,测评实际业绩。 (6)将实际业绩与评价标准比较,差异,找出原因。 (7)做出评价,撰写评价报告。 (8)反馈、认定和公布评价结果。 (9)将评价结果用于改善审计机关内部行政治理。 3.评价的技术方法 业绩评价方法有多种,如目标责任考核法、标准差异法、因素分析法、概率分析法、调查法、***测验法、平衡记分卡等。任何评价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某个具体的被评价对象,没有最好的业绩评价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因而评价时能运用的就是上述方法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按照我国审计机关内部业绩评价的基本要求,现阶段的技术方法偏重于体现结果,也就是要看评价客体最后取得的实际成绩。因此,最直观、最简便易行的量化计分法、比较法、总量和比率相结正当等可作为首选的技术方法。 量化计分法就是将以往难以量化的评价内容尽可能量化,用数据来实证。量化评价内容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技术性题目,就是如何把一级审计机关所治理的具体业务进行回类与多级划分,将评价内容更进一步细化。划分得越具体,就越能进行量化分析,所评价的业绩就越正确。每年年初,根据审计署工作部署和本机关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结合实际,以工作任务书的形式下达年度工作任务。各机关在科学公道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年度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建立相应的反映职责要求和业绩的工作记录和指标。在分值设定上,按评估内容的重要性,对工作记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控制点设定一些基天职值,对重点工作和特殊的工作可加分或减分,最后评价时汇总基天职和加减分。 比较法就是将各评价内容和指标的实际情况与评价前规定的标准比较,如与年初计划的情况比较、与业绩比较、与同行业先进水平比较等,找出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总量与比率相结正当,就是不以尽对数据论业绩,而是要将数目与比率相结合。例如,有的审计机关的被审计对象资金总额就较少,相应地,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就较小,应将查出的违规行为金额与审计项目涉及的总金额的比率作为。再如有的审计机关的被审计对象的财政财务比较规范,基本没有违规行为金额,则其本钱效益比不高,工作效果不明显,因此评价时应将其工作量、工作本钱和质量控制情况作为参考。 4.业绩评价报告 内部业绩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业绩评价来改进审计机关内部治理,这体现在内部业绩评价的结果上。开展业绩评价后要出具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解除评价主体的评价责任和评价客体的业绩责任的重要手段。评价报告应包括评价的时间、范围、内容、结论、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评价报告是业绩评价结果的载体,是业绩评价中所有重要要素的综合反映,它终极证实着评价客体的业绩。 5.业绩评价结果的运用 业绩评价的结果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可作为计划和决策的参考。每次评价的报告都是第二年的计划或下一次业绩评价时的参考,也是制定各项内部政策的依据。二是要将评价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与赏罚挂钩。三是将评价报告的意见和建议运用于内部业务治理。 审计机关要获得内部业绩评价的成功,必须努力创造下列条件:第一,审计机关领导必须对业绩评价的价值有足够的熟悉和重视,能积极支持实施业绩评价。第二,要将业绩评价制度化。主要是要落实业绩评价的组织、制度等责任机制,能通过评价发现题目,有相应办法改进治理。第三,必须制订公道、清楚的具体指导评价工作的评价政策,配备具有较高素质、把握评价技巧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