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与CPA审计的期望差距比较(2)
2016-11-02 01:13
导读:四、有关审计供给的理论 1.公共资源理论。对于信息而言,公司的财务报告一经发布,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公司的管理者无法避免非购买者使用财务报告
四、有关审计供给的理论 1.公共资源理论。对于信息而言,公司的财务报告一经发布,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公司的管理者无法避免非购买者使用财务报告,未持有公司证券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公众也可以从公司的报告中获得信息而无须为信息付出任何代价。由于公司的管理者没有得到非购买者对使用信息的偿付,他们在无管制状况下提供的信息便不会考虑这些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或者,如果公司在披露信息时因为考虑了非信息购买者的需要而对公司产生消极影响时,公司自然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去披露这些信息,信息必然会“生产不足”。因此,为了避免披露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可靠,必须通过制度管制的方式强制地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 2.沃勒斯(Wallace)的理论。沃勒斯认为,当财务信息不接受审计时,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即投资者没有可靠的信息来判断每个企业的价值,不得不使所有企业的证券价格平均化,导致高质量的企业证券退出市场。但是如果审计能附加可靠的信息使得投资者做出应有的判断,那么高价值的企业愿意接受审计。这样,市场会对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高的价格,对未接受审计的企业证券定较低的价格。最终未接受审计的企业也不得不接受审计,因而通过市场可以保证审计的供给。 3.理论评述。沃勒斯的理论显然需建立在市场有效的基础上。当市场并不那么有效时,自然无法保证审计的“自发”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的确存在对审计供给的制度管制,比如政府审计机关必须对大型国有企业实行重点审计。有时政府出于加快市场效率化的考虑,强制要求提供审计,尤其是我国正处于市场培育初期,资本市场刚刚建立的时期,规定比如上市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必须经由审计师审计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自愿聘请大事务所进行审计以向市场传递信号。
五、CPA审计的期望差距 从上述的审计需求分析中看到,无论出于三种假设中的何种目的,都能推出公众期望高质量的CPA审计,保证发布的财务报告公允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 我国资本市场属于初创时期,政府对上市额度、配股资格、保牌资格等都有很强的管制。在企业“取悦”政府管制机构的过程中,审计供给不是一种自发的来自如沃勒斯所说的市场需要,而只是满足政府管制要求的产物。企业只需要提供一份监管部门能够接受的审计师报告,审计质量不是寻求上市的企业或已上市企业成本效益函数中的一个变量。 在企业不需要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前提下,审计师追求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其直接后果是增加了审计成本,甚至失去市场份额。因此,审计师只能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求的审计服务而生存,即:降低审计质量。 这样,巨大的CPA审计期望差距形成。公众不能通过审计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从审计中得到的信息也是不可靠的。当公众希望从审计的保险功能中得到应有的保护时,发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制度下,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的法律风险,特别是民事赔偿责任风险近乎于零。进而低质量的审计不仅不能在市场自我控制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使得资本市场变得没有效率。这些又进一步的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六、政府审计的期望差距 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从审计需求分析中可以知道对政府审计的需求也应是强烈的,尤其是我国国有资产在经济社会中的比重较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国计民生。公众理应对政府审计有更高的期望。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下,公众习惯于政府的行政命令,而很少有监督政府的意识。同时,从产权理论来看,全民财产不能很清晰的划分到个人,这些财产所带来的利益相比较投资者对企业的直接投资利益要间接得多,因而公众对这部分的利益得失较少关注。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公众对政府审计的期望很低。 20多年里,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共审计了300多万个单位,追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1300多亿元,审计处理上交财政金额1400多亿元。从政府审计的供给来看,前面阐述的公共资源理论应该更适合解释。但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建设项目得不到审计,大量的非法收费项目得不到检察制止。很多种审计还开展得不够,特别是一些特别项目审计和常规审计,如预算外资金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 虽然政府审计的供给也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由于公众对其期望较低,因而期望差距并不显著。当国家审计署开始将审计报告公布于众时,这一行为大出公众意料。报告中列出被媒体称之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更是使公众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