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3)
2017-01-29 01:19
导读:四、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制度导向审计中往 我们分析风险导向模式的制约条件,并非阻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
四、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制度导向审计中往 我们分析风险导向模式的制约条件,并非阻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而是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将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良好愿看,转化为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造条件的实际行动。但假如以为这只是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事,只需要期待和加速对新一代注册会计师的培养和成长(当然这些是十分重要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假如不往和改革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模式、思路和检查方法,不往进步***分对办理企业治理层通过会计造假,进行财务欺诈及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这类案件中的判案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推动不起来的。我们的观点是否偏激,谨求正于业内、外的有识之士。与此同时,我们也以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在当前可以把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观念融合到制度导向审计中往的见解。也就是说,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念和一些重要的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事实上,这些观念和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在相应的现行审计准则之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乃至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之间,并不存在自然的鸿沟,尤其是把防范风险的意识贯串于审计全过程的主导思想,正是当前特别需要大力提倡和宣传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具体建议: 1、夸大在决定是否接受企业委托、签定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必须进行预备性调查,初步评估可能被审计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其目的是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把审计风险过高的项目拒之门外。(3)可以考虑适当地修订对第2号具体准则《审计业务约定书》和第3号具体准则《审计计划》中关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部分的表述。 2、夸大风险评估以及在评估中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以捕捉风险点的重要性。这也许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这正是我们改造传统的制度导向模式的审计方法的切人点。可以考虑修订以强化第11号具体准则《分析性复核》,甚或将其更名为《分析性测试》,答应在实质性测试中运用分析性方法,替换小部分以至一部分常规审计程序,为促使政府监管部分改革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3、关于“符合性测试”这一术语的保存或舍弃题目值得探讨。在我们看来,这个术语体现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特征,即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遵循情况,假如改成“控制测试”,那就可能意味着已经跨过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门槛了。但是,在现行的第9号具体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关于“充分了解控制环境”的表述中,明确补充关于应该评价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的诚信度和高层治理职员的品德作风,也许是恰当的。 4、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职业道德中,对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间的“无利害关系假设”,进行适当的批判,大力宣传作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公道的职业怀疑假设”,在这个过渡的“融合期”中,应该是十分必要和具有前瞻性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希看,无论是业内、业外以及政府监管部分和***分、其他相关部分和单位,都能为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展路架桥!
注释: (1)AICPA,CODIFICATION OF STATEMENTS ON AUDITINGPROCEDURE,1991,P12-13. (2)这在1997年前后的验资诉讼***中显得很为突出,相关的案情先容可参阅丁平准等的《注册会计师责任——案例与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无容讳言,直至本日,在接受审计业务前不作预备性调查,采用“来者不拒”的经营策略的会计师事务所为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