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2)
2017-02-07 01:11
导读:二、内部审计风险治理与防范机制 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自身。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
二、内部审计风险治理与防范机制
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内在动因和自身。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应当重视对内部审计自身特点与规律的分析,不仅要对具体审计项目实施风险治理,更要对内部审计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风险治理,形成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机制,力求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1.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在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内部审计风险的公道选择。按照我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设置独立董事的指导意见,由具有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担任审计委员会主席,审计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方针,决定内部审计项目,审核批准内部审计报告,协调企业各部分关系,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拥有在董事会发表意见(包括保存意见、不发表意见和反对意见)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们以为,不仅只是上市公司,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所有企业,都应当逐步建立审计委员会,使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2.行业自律机制。我国自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以来,由内部审计协会负责各行业内部审计的协调与指导工作。内部审计协会是各内部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在,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必须重视塑造自身的社会形象,维护企业信誉,进步社会地位。为此,企业具有对自身遵纪遵法、照章纳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环境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在需求,这正是内部审计协会对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并予以评价的基础。内部审计协会一方面要为协会成员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知识,致力于进步内部审计职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内部审计工作的模式,不断开创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面,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内部审计协会活动,支持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为防范内部审计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职业环境。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交流沟通机制。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职能治理部分,一方面要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又要在企业治理当局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为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服务。在这种双向性的责任导向中,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对象之间,并非单一的监视与被监视关系。内部审计要摆正自身位置,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企业治理服务,为进步企业经济效益服务的职业形象,进步企业领导和各职能治理部分对内部审计的熟悉。通过交流和沟通,积极向企业领导者宣传企业与国家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唯有在遵法经营、维护国家利益的条件下,才能提升企业的社会信誉,更好地维护本企业的利益。通过交流和沟通,使企业领导者真正熟悉到内部审计是自己的顾问和助手,在维护企业正当权益和进步经济效益方面有着不可替换的作用,从而取得企业领导的理解与信任,取得各职能治理部分的支持与配合。
4.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除了审计职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之外,最主要的来自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审计职员协助企业治理者进行风险控制和治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风险评估就是结合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在预期的可能状态下,对实施方案结果风险的评价。风险评估注重向治理者提示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性质及其强弱,以期治理者采取相应对策,回避或降低风险,而不是对风险的控制。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内部审计职员首先要就企业的经营环境、决策目标、战略规则和未来经营状况的变化,与治理者充分交流,对风险性质及大小取得共叫,并以此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对象及审计。其次要收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相关审计资料,明确每一审计项目的风险概况,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提交审计委员会审批。最后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阶段,要评价实际产生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效果,提出有关风险控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