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若干思考(3)
2017-02-12 01:36
导读:四、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的思考 审计成果优质化,是一个前进与的概念。它是以当前水平为基准,相对于审计工作的一般结果而言的。因此,实现审计成
四、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的思考 审计成果优质化,是一个前进与的概念。它是以当前水平为基准,相对于审计工作的一般结果而言的。因此,实现审计成果的优质化,是一项不断进取开拓、不断超越一般,树立新目标、取得新成就的动态工程。 (一)夸大自我约束,发展规范成果, 所有规范的基础,是自我规范(即自我约束、自律等等)。自我规范,是道德规范的主要形式。计划体制时期,道德品质从属于思想,不用专门开展道德建设。现在,怎样行之有效地开展机关单位的道德建设,还是个悬而未决的普遍性题目。但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工作效率、效果,实现审计成果的优质化。有效开展道德建设,又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题目。 因此,我们要在已经取得的规范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地把道德建设-这一机关建设中的“弱项”抓起来。用建章建制规范道德建设;通过制度执行,维护道德环境;逐渐进步人的道德水平,形成健康有序以及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所必须的基本环境,巩固和发展我们来之不易的规范成果。 1、完善《工作职员基本行为规范》及其配套措施。以制度建设的形式,细致、到位地明确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特别是公共道德,在业务、事务、治理等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从而使审计职员了解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标准,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我约束。 需要夸大指出,自律,是基本行为规范。在审计工作中,自律就是自觉-自觉尊重或者不伤害他人正当利益、自觉遵守廉政纪律、自觉完成交办任务等等。自律还不是拼搏进取、还不是开拓创新。因此,光靠自律,还不能超出一般,也不能实现审计成果的优质化。但是,自律形成的工作环境、工作秩序,却是审计成果优质化所必须的。 2、严格制度治理,用制度建设推动和保证道德建设。制度规范可使审计职员在知晓各项行为准则之上,逐渐形成廉洁自律、勤奋工作、秉直公正、老实取信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制度规范也能够制止、威慑损人利己等伤害他人的不道德行为,清洁工作环境、维护工作秩序。 3、建立《思想品德考核制度》,贯彻“党风廉政建设和审计业务工作一体化”思想。把品德操守即自律,作为必须做到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再谈更高的精神和物质的追求。从根本上治理 “道德品质和政治表现脱节”等对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具有深层次消极影响的性题目。 (二)坚持自我比较,不断创新创优 优质的审计成果,要比审计工作的一般结果甚至一般成果更进一步。因此,在实现自律的基础上,可以把“创新与创优”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建立、不断实现具体的目标,把审计工作的成果不断的推向优化。同时,各级审计组织也应引导、鼓励、支持审计职员创新与创优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实现精神或者物质追求目标,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层皮”的题目。 1、克服成就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与创优”目标。优化审计成果,客观上要求多多益善地创造工作成就。但成就越多,越轻易自满、懒惰,影响新一轮创优。因此,要不断克服成就观念、放下成就包袱,从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出发,不断的制定并且实现创优与创新目标。 首先,正确熟悉创新,讲求成果价值。对于自己来说,做没做过的、想没想过的事,都属于创新。但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需要的创新,要同履行审计监视职责紧密相关,既不靠爱好爱好、也不是心血来潮。因此,制定创新与创优目标,要满足切实可行和价值可取两方面要求。 切实可行,是创新创优应在自己本职、熟悉、有积累的业务、事项范围内进行;价值可取,是创新创优应考虑取得的成果是否有助于查处大案要案、确认大是大非,是否直取现行制度规定不足、针对机制体缺陷,是否可以解决组织治理、技术业务等方面的题目以及是否可以开拓思路、经验、扩大影响等等。 第二,树立拼搏精神,贵在发奋图强。既然是新,就不是重复、照抄。任何人的任何创新创优,都不是信手拈来都要经过拼搏努力。最原始的“创新创优”,当属前人的钻木取火。说起来轻易,实在很难。由于木柴不被挤压摩擦到暴碎的那一瞬间,是不会迸出火花的。我们形成有创意的思想观点、选择做成有创意的项目、写成有创意的信息报告等等,都要经过“挤压摩擦”这个过程、都是积累与拼搏的结果。 第三,寻求组织支持,避免孤军奋战。理由有三,一是拓展思路、进步成果层次;二是有必要得到领导和组织的支持与认可;三是可以促进形成研究题目、交流探讨的好风气。 还要特别指出,一项审计结果转化成审计成果,有时还需要专职或者兼职的内部传媒职员或者有关资料、情况的治理职员积极、无私的配合。因此,各级审计组织应当选择公共服务精神强、品德正派的人在这些关键岗位工作,以进步审计成果产生的概率。 2、各级组织应当关注、倡导审计职员在完成规定任务-即自律基础上的创新创优活动,创造健康有序、积极生动的实现审计成果优质化的工作环境。 一是继续贯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成材、人尽其才”的人力资源整合方针,进队伍伍的自律-即做好本职工作、完成规定任务的水平。 二是在高出发点的基础上,关注、引导、支持创新创优活动。在完成规定项目或者任务基础上,组成“副产品研制小组”发掘基础素材,形成审计成果。 三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上风,确认、推广先进人物和事迹。创造一个积极健康、高水平的审计成果优质化的工作环境。 3、跟进考核治理,把创新与创优成果作为业绩的考核内容。肯定审计职员创新创优的成果,把“政治”、“工作业务”、“廉政勤政”等方面各分成两个考核层次。 第一层次,是对属于自律范畴的诸如做好本职工作、执行廉政纪律等应知、应作的工作、事项进行评价验收,确认是否合格、称职等等。 第二层次,是把创新与创优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其他诸如无报酬加班加点、助人为乐等超出自律的工作表现,作为“业绩”进行考核评价,确认是否良好、优秀等等。 由此,创造一个自律基础上的健康、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促使审计职员保持旺盛的进取精神,不断的推进审计成果优质化进程。 (三)强化继续,讲求培训效果 近年,培训投进不断加大,但培训效果受下列因素影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受到场地等条件限制,直接参加培训人数较少。其次,参加“初始培训”的职员较少再做“内部传达”,造成队伍把握、了解知识信息不均衡,也影响培训效果。最后,很多培训不进行考核验收,参加职员压力不大。鉴于以上影响影响培训效果和优化审计成果质量的情况,建议: 1、每次培训,都应进行相应的考核。针对应知、应会的内容和参加培训职员的具体情况,组织不同形式的,并将考试结果作为审计职员年度考核的内容。 2、各级组织应当安排专门时间,组织参加初始培训的职员传达培训内容,把学到的东西传达给每一个审计职员;也可以利用音像录制等传媒,使每一个审计职员都了解必要的知识信息。 3、将上述办法、措施制度化,适应法制化治理和优化审计成果质量的要求 (四)完善效益评价指标,确定优质成果等级 现在,审计预算刚刚起步,审计项目评价还难以形成量化的考核 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一项审计结果是否构成成果,以及成果的优异程度,还不能从效益的角度予以量化的评判。 建议加快完善审计预算治理,建立以职位和工作步骤为基础的岗位责任治理制度,制定量化的优质成果等级指标,把审计成果优质化纳进责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