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审计风险探源:信息不对称(2)

2017-03-18 01:01
导读:三、降低信息不对称与审计风险的措施 从上述可知,审计机构的审计风险是由于企业治理当局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因此,对
三、降低信息不对称与审计风险的措施  从上述可知,审计机构的审计风险是由于企业治理当局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出现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因此,对降低信息不对称与审计风险的治理,应标本兼治。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  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治理当局、大股东与中小股东是利益对立的博弈双方。企业治理当局与大股东拥有尽对的信息上风与公司控制权。在无相应制衡机制的情况下,其难免会发生道德风险,则中小股东面临的风险较大。我国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一是表现在企业治理当局与全体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二是表现在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我国企业治理当局与控股股东间的特殊关系,所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关键是解决企业治理当局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国家以及相关组织机构已经通过规定对企业治理当局监视机制的建立做出一定的规定,比如公司法中规定企业必须成立监事会,聘请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公然表露信息等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治理当局形成一定的监视。但是,真正有效的监视或许还是来自于股东内部的监视,而股权结构的安排就对监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当企业内部拥有尽对控股股东的时候,假如公司的企业治理当局不是控股股东本人,而是委托代理人的时候,股东会有动力来监视该代理人,而且一般情况下这种监视是有效的。但是假如企业治理当局是控股股东本人,那小股东对企业治理当局的监视便有难度,由于小股东很难对尽对控股东产生影响和挑战。在企业股份分散的情况下,对企业治理当局的监视更加具有难度。由于对企业治理当局的监视是需要付出本钱的,从而小股东便各自存有“搭便车”的动机,产生“内部人控制”的,从而使得监视变得更加困难。  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股东拥有与企业治理当局和大股东相对对称的信息,在具体制度安排上,应在中小股东、企业治理当局、大股东之间建立制衡机制。即建立经营权以控股股东为主,监视权以中小股东为主的公司治理机制。即企业治理当局由实际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会通过售而监视权则由中小股东行使,彻底独立于大股东与企业治理当局,并据此重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人。只要尊重中小股东的应有地位与权利,有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可供鉴戒吸收,有等新技术提供技术支持,我国一定也能建立起符合现代公司委托代理关系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2.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信息表露制度  一般而言,会计信息表露受内部和外部两种制度制约。外部制度就是国家和有关机构对公司会计信息表露的各种规定;内部制度是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表露的各种制度要求,这些要求在信息表露的、时间、具体程度等各方面可能与信息表露的外部制度一致,也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无论如何,公司的会计信息表露存在边界,通常外部边界由会计信息表露的外部制度,即法律法规来决定;内部边界则由公司治理结构来决定。可以看到,在很多国家,企业的会计信息表露不仅限于法律法规的要求,有不少企业的大量会计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表露的。因此,公司治理信息表露具有内外两种制度约束及动力。  实践也证实,会计信息表露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一个强有力的会计信息表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视的典型特征,是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能力的关键。强有力的会计信息表露制度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持对资本市场的信心。会计信息短缺且条理不清会影响市场的运作能力,增加资本本钱,并导致资源配置不当。鉴于会计信息表露的重要作用,世界各国在其公司治理原则或报告中对会计信息表露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以保证企业的有效治理。
上一篇:发挥内审职能作用 保障央行稳健运行 下一篇: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