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风险与风险防范(2)
2017-04-21 01:00
导读:二、进步抗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怕,而无风险防范的意识与对策更为可怕。因而我们须在这几方面加大审计核查的力度,有效进步抗风险
二、进步抗风险的意识与能力 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怕,而无风险防范的意识与对策更为可怕。因而我们须在这几方面加大审计核查的力度,有效进步抗风险的意识与能力,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写出审计报告。 1.审前调查,猜测风险。审前调查应当重点了解被审计对象的性质、治理体制、机构设置、职员编制情况;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视治理关系;单位职责范围或经营范围;财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内控制度及执行情况;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以往接受审计检查情况等。对被审计对象首先有个大体的了解与印象,初步判定审计工作的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 2.确定范围、回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固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的事项,要说明情况,据理回避。对审计对象评价标准不清楚或没有明确评价标准,且可能造成被审计人的责任难以分清的事项,则不能随意做出。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事项则不做出任何评价。 3.理清责任、减少风险。在审计中,经常出现经济责任区分,由于区分不清,引发争议的可能性也就在所难免,审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所以,审计中要客观公正地区分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明确功过是非,分清责任得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理清前任与继任者的责任;区分主观与客观;定性个人与集体;明确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查清故意与过失责任;明晰功过与是非。 4.把握关键、控制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很多,这样就必须理出一条主线,即紧扣重点:收支目标的完成情况及其真实、正当、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治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内控制度的设置健全及执行情况;被审计职员的廉洁自律情况等。 5.公正评价、防范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被审计人的前途,所以审计职员在终极做出的审计结果一定要公正、客观,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袒护一件事。在审计报告中用词一定要正确、严谨、规范。必须用数据和事实来说明。对查出的题目进行正确定性并提出公道恰当的处理处罚意见,是审计终极定性的关键。 6.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征求意见,是化解风险的一条规定。审计报告形成后,审计职员一定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意见,充分听取被审计的单位或个人对审计结果的意见和解释,必要时要对审计报告中有出进的地方做出调整与补充,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7.后续复核、趋零风险。在后续复核审计中要留意把好四关:法规关、政策关、程序关、质量关。坚持重点与全面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结合、坚持原则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监视与服务相结合。进一步规避审计风险,做好审计档案的收集、整理、回档等工作。 当然,造成审计内部风险和外在风险原因还有很多,化解和防范审计风险的也有不少。但终极的目的还是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进步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审计工作与世界经济接轨已成为事实,未来将有更多更为复杂的经济题目出现,迎接挑战,首先得壮大自己,只有强壮了自己,才会达到趋零风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