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浅谈年龄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2)

2017-05-24 01:15
导读:又如在《揆地》篇中,管仲用数目,阐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依存关系:“事(农业收获)再其本(两倍于本钱),民无者卖其子(无人卖儿

  又如在《揆地》篇中,管仲用数目,阐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依存关系:“事(农业收获)再其本(两倍于本钱),民无者卖其子(无人卖儿卖女);三其本(三倍于本钱),若为食(不愁吃穿);四其本,则乡里给(供给乡里有余);五其本,则远近通(大量余粮流通市场),然后死得葬矣。”
  管仲运用调查来的数字,进行分析,探索事物的内在,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多谋善断、为齐国运筹帷幄,作出了杰出贡献,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孙武是年龄末期齐国的贵族,后来***到吴国,并做了吴国的宰相。《孙子兵法》是孙武以为基础所著述的一部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其思想、对统计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孙武以为,用兵之道离不开统计数字的和分析。在《孙子》十三篇中,《计篇》列为第一。他的原文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校,就是调查、分析、探索;情,就是彼我之情。所以原文的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不可不细心分析,慎重考虑的。应该从敌我双方的,天时、地利、将领和法制五个方面度量,比较其优劣,在把握全面情况后,校量计算得失,然后才能根据对客观条件的分析,探索出敌我胜败的论断。
  孙子还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将,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意思是说,军事上有五个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范畴。敌我双方都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题目,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度”不同,就产生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题目。双方物产资源多少的“量”不同,就产生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数”的题目,双方人数多寡的“数”不同,就产生军事气力轻重对比的“称”的题目。双方气力轻重的“称”不同,就构成胜败的物质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以为在军事上统计分析是极端重要的。所谓度、量、数、称都是计算、核算、比较的意思,孙子以为,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就一定离不开调查、核算与综合分析。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战国时期的法家李悝,曾任魏文侯的宰相。他所写的《尽地力之教》,通过对农民的家计调查,在深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运用“均匀数”和“分组”方法并结合“分数”、“倍数”等相对指标,所作的有理论,有观点,有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他在文中提出的主张和措施,不仅“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而且还成了流传后代的著名典籍。其全文如下: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以泽邑居叁分往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之计;人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余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十五石,治田百亩。岁收,亩一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月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之百五十。除社闾尝新,年龄之祀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月千五十,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民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变,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余四百石中的籴三百石),中熟则余二,下熟则余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荒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李悝对魏国当时的耕地和人口进行一番统计调查与估算之后,指出以地方百里,共有土地900万亩。 扣除其中三分之一的山泽和城乡居民住宅占地,还有600万亩。假如辛勤耕作,每亩可增产三斗; “不勤”就会减产三斗。由于种田勤与不勤的差别,600 万亩耕地的产量就有上下180万石的幅度。因此他以为进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地尽其力,是进步农产品产量的关键。他以五口之家的农户为例,对一户的全年收支情况作出。五口之家可以种田百亩,每亩在常年可产粟1. 5石,百亩可收150石,除往十分之一的税15石,全家一年口粮90石, 还余40石。(当时百亩,约折合现在20~30亩,百石约折合现在20市石左右)。这45石粟,按售价一石值30钱计算,可以卖1350钱。除往“社闾尝新、年龄之祀”用钱300,还余1050钱;每人每年衣着用度需300钱,五人全年需要1500钱,还差450钱。 ”“不幸疾病死丧”的用度和其他“赋敛”还没有包括在内。由于进不敷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必然提不高,籴粮很贵。根据上述分析,李悝提出了他的平籴政策,平籴就是按收获好坏来决定收购粮食的数目,待到荒年再发售出往,以丰补歉,调节价格,取其均匀的意思。采用平籴,就可以使民不散,农不伤。进行平籴,首先要观察年景,先按年景的好坏分组,然后再在好、坏年景中各分上、中、下三组。平年产150石,好年景时, 上丰年份产量可四倍于常年,约600石;中丰年份三倍于常年,约450石;下丰年份二倍于常年,约300石。小饥之年,收100石,中饥收70石,大饥只收30石。收购粮食的数目要根据年景变化情况来确定。 上丰年份对所余400石“三而舍一”,只收购300石,中丰年份收购200 石, 下丰年份收购100 石。这样就可以“使民适足,价平则止”。如遇荒年,再依据歉收情况,区别对待。在大饥之年,就粜出大丰年份收购的粮食,中饥之年就粜出中丰年收购的粮食,小饥之年粜出小丰年份所收购的粮食。这样就可以“取有余以补不足”;同时,在本年以平价籴进,在荒年以平价粜出。采取这种平籴政策,即使碰到饥荒水旱,也可以使“粜不贵而民不散”。
上一篇:制定内部控制测评准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