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年龄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3)
2017-05-24 01:15
导读:《尽地力之教》中的调查与核算,用今天的话说,都属于统计与方法的具体运用,李悝被后人誉为经济学大师,是不为过的。 战国中期的商鞅,曾在秦国
《尽地力之教》中的调查与核算,用今天的话说,都属于统计与方法的具体运用,李悝被后人誉为经济学大师,是不为过的。
战国中期的商鞅,曾在秦国实行著名的变法,他的革新思想在《商君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为推行新法,他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商君书、往强》明确提出了“强国知十三数”的主张。十三数即:竞(境)内仓口(仓库)之数,壮男壮女(壮年男子和女子)之数,老弱(老人和病弱人)之数,官(官吏)士(士兵)之数,以言说取食者(游士)之数,利民(商贩)之数,马、牛刍(饲料)稿(禾秆)之数。想要国家富强,不调查和分析这十三个数字,固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也会使国家削弱的。商鞅在登记全国的户口方面,采用重赏重刑的办法,所以“四境之内,丈夫,好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由此可见,商鞅不仅创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调查统计与人口的登记方法,而且在分组方面明确地划分了性别、年龄、体质和职业等。使统计分析中的分组法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年龄战国事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百家争叫、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列国诸侯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的战争异常激烈。一些家、经济学家为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高度重视“计数”的作用,并开始通过数目观察、分析来把握国情和天下大势,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和策略,成为统计分析的先驱。这也反映出我国统计分析源远流长,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民族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