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题目研究(2)
2017-05-25 01:01
导读: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定位 1.内部审计理念从“要我审计”转到“我要审计”。鉴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熟悉仍然停在制度层面、内审的自觉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定位
1.内部审计理念从“要我审计”转到“我要审计”。鉴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熟悉仍然停在制度层面、内审的自觉自愿性不够等现状,将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愈加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原因是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加强,经营者要对投资者负责,要承担经营风险和责任。由于经营者压力的增大,强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也由被动变为主动。于是,作为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逐渐成为企业经营者自觉行动。
2.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发现和纠正差错与舞弊的发生,因此,建立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的、旨在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正当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代之以经营审计、价值为本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经营治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它不仅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3年修订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治理的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且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的特征即“为组织服务、向经营领域发展”的要求。当然,现代内部审计内容的转变并不改变“财务审计为基础、经营审计为方向”的总体发展趋势。
3.内部审计职能由“监视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0年修订的《内部审计职责说明》中指出:“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因此,现代内部审计除了要求及时、正确地向企业治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防弊、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治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协助治理职员更有效地治理和控制企业的各项活动,公道使用资源,以进步企业的经济效益。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4.内部审计工作重心由监视转向风险治理及控制。当内部审计职业从以控制为基础的观念转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观念时,内部审计将在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众所周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民营将会面临相当多的风险,如技术风险、人才风险、市场风险及资金风险等,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在投资者中保持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这是企业领导所面临的,他们必须高度重视各种风险,积极参与化解风险,公道设计控制风险的,以便将没有预期到的未来事项的控制在最低限度。
5.内部审计方法由事后审计转向事前控制为主,实行全过程审计。企业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和风险转化,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促进利润最大化,必然不断促使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即由原先的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事前控制为主,以最大限度规避风险、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因此,内部审计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审计领域,针对企业经营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题目,有重点的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治理审计,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促进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进步资源利用率。
6.内部审计地位兼顾独立性与权威性两个方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模式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独立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家族式的企业,选择独立董事制下的审计委员会模式便是这种思想的很好诠释。首先,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可以有效弥补董事会的“功能缺陷”,尤其是在“内部人控制”现象尚未完全清除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建立,正是弥补董事会功能缺陷的制度安排;其次,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增强对内部人控制的控制;再次,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可以帮助董事们履行其在财务报告方面的责任,增强公众对公然财务信息的信心;最后,建立审计委员会制度,也可以进步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改变内部审计地位低下和工作难的题目,极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