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财务信息 进步审计功效(2)
2017-06-29 01:02
导读:20世纪40年代,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审计职员可以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实质性审计程序,因而大大进步了审计的效率,降
20世纪40年代,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建立,审计职员可以在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调整实质性审计程序,因而大大进步了审计的效率,降低了审计风险。在这个审计阶段,非财务信息得到了初步的应用,由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就需要依靠了企业内部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评价在审计中的运用,使审计职员摆脱利用财务信息鉴证财务信息的束缚,第一次从非财务信息的角度来印证财务信息的,是对非财务信息熟悉的新阶段,使审计模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审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制度基础审计时代,审计以验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为主要目标,上以为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是企业治理部分的责任,是内部控制应解决的,不是审计职员的职责。但20世纪60~70年代后,随着审计诉讼的增加,法院的判决使这种审计无过错的观点再也不能成为审计职员的挡箭牌,特别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Continental Vending 和Hochfelder两案法官都以为独立审计职员有责任揭露重大欺诈舞弊,这也促使独立审计职员不得不把揭弊查错作为审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基础审计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制度基础审计可以发现员工的舞弊行为,但对高级主管职员串通舞弊,最好的内部控制也会失往作用,审计也就不可能揭示这种错弊的风险,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高级治理职员欺诈舞弊案的增加以及针对审计职员的诉讼证实事实也正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达到审计目标,促使审计职员更广泛的收集审计证据,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并且企业外部的非财务的信息更是被独立审计职员所重视,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实践中孕育而出。
风险基础审计并不是对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完全否定,它包含了前述两种模式的优点并予以,从制度基础审计的内部控制环境体系中扩展开来,将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从企业的外部环境进手,更多的考虑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全方位了解企业的因素,评估企业风险。固然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大部分是一种间接的证据,但由于这些证据是治理当局无法控制的,所以它往往比直接的内部财务信息更具说服力,与直接证据相互印证,对审计师发现有价值的线索,确定审计重点领域,公道分配审计资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风险基础审计所涉及的范围比制度基础审计更宽广,也更符合审计所处的经济环境,所以风险基础审计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综上所述,审计职员对非财务信息的熟悉大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不重视,甚至根本不予考虑,审计职员的目光仅局限于财务信息的平面;在制度基础审计,审计职员开始关注来自企业内部的非财务信息—内部控制,审计职员逐步从财务信息的平面中解放出来,处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构成的二维空间;在风险基础审计时代,审计职员更加关注来自企业外部的非财务信息,由于外部的财务信息的相对真实性,它更加全面、公允,使审计效率更高,审计效果更好。
3 获得非财务信息的途径
既然非财务信息如此重要,那么独立审计职员怎样才能获得这些非财务信息呢。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获取非财务信息:3.1 间接法
间接法是指从侧面了解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信息主要来源于证券资料、政府治理部分文件或者行业分析资料。我们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从互联网上往往能获得非常有用的非财务信息。例如蓝田股份的鱼塘产出奇高,我们虽不是
养殖专家,但通过分析蓝田公司与邻近的武昌鱼和洞庭水殖等其他公司的资料,我们就会对蓝田股份的业绩产生怀疑。有时通过互联网,审计职员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信息,如西部的一家医药上市公司,母公司的产品大部分都通过商务公司对外销售,可是在互联网上却查不到它的交易平台,而在公司的网站上却可以发现电子商务公司由于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作为审计职员就不得不在这里打上一个问号,该公司是否通过价格转移在避税呢?并且据此可以确定审计的重点。假如我们直接从财务信息进手,费时费力不说,及有可能还会遗漏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