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新思路(2)
2017-07-08 01:09
导读:(三)资金支付由“网下”转到“网上”,对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 改革前,高校会计核算由手工转向电算化后,因考虑会计电算化系
(三)资金支付由“网下”转到“网上”,对高校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
改革前,高校会计核算由手工转向电算化后,因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安全需要,基本不与互联网对接,所有资金支付采用人工手段在网下进行。改革后,使用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管理系统,用款计划申报、财政直接支付申请、财政和主管部门的审核、代理银行的具体支付、清算以及查询和对账等信息反馈都在网上进行,预算执行的信息化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但是网络是无形的,在带来操作方便、快捷的同时,也隐含了潜在的支付风险,如果高校内部国库操作人员分工、权限没有互相牵制或者国库系统安全证书及系统密码管理不善,就可能造成财政直接支付风险,或者因高校内部处科室、学院管理不善而提供虚假用款申请或原始凭证,就会造成财政授权支付风险。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规范有序的内部管理,形成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衡制度,才能共同防范高校内部国库支付风险。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高校内部审计新思路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带来了内部审计环境的新变化,拓展了内部审计范围,为内部审计职能实现从“监督型”向“管理型”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要主动适应改革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服务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一)要增加预算编制审计,注重与投资风险审计相结合
改革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改变了财务管理目标,“按预算用钱,按计划办事;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使高校在使用资金时要严格按照预算进行,原则上不允许超支,不允许跨项使用。因此,要对预算编制进行审计,把预算做细做实,尽可能的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为预算执行审计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依据。预算编制审计,主要应做到“四查”:一查预算编制依据和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主要审计人员经费标准是否准确;公用经费定额是否合理;专项经费政策依据是否充分。二查预算编制是否合法、细化。主要审计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是否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是否由最基层部门预算汇编而成,细化到款、项、目,细化到具体用途。三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准确。主要审计预算是否按零基预算方法编制;是否与核定编制、标准定额等相关配套制度一致;是否在摸清“家底”基础上编制;内容有无多列、虚列,是否存在随意调节和人情支付等问题。四查预算编制是否考虑支出风险。主要审计重大项目支出是否经过投资风险的科学论证,是否进行可行性分析;支出结构是否优化合理;是否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支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要加强预算执行情况审计,注重与效益和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
预算执行审计与预算编制审计相辅相成,预算执行审计的结果可充分论证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为编制新一年的预算提供意见和建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重点应放在审计深度上,主要做好“三查、两结合”。“三查”:一查收入预算是否完成。主要看当年应收收入是否收全,是否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否存在跑、冒、滴、漏问题。二查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主要关注支出项目相关合同、支付申请、价格等具体项目或内容是否合法、合理、真实,有无舞弊现象;会计核算是否能真实、完整地反映预算执行。三查预算支出是否严格按照预算安排执行。从总体上审查预算执行结果与预算安排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研究产生差异的主、客观原因,为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预算的逐步细化并严格执行预算。“两结合”:一是要与资金使用效益审计相结合。主要看预算执行过程是否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达到改善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有无重大损失浪费现象的发生;审查与预算开支项目有关的人和财物,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考察其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及部门目标完成情况,综合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效益性。二是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目前,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已全面展开,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内容上有许多共同点,如,经济责任审计要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等,这些都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的内容。为实现审计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就要实现好二者的有机结合。(三)要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注重与管理审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