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风险管理及其审计(2)
2017-07-31 01:27
导读: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组织的各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保证风险反应方案得到正确执行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组织的各部分、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的政策和影响该政策的一系列程序。
7.信息和沟通。识别、分析和沟通来自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定的格式和时间间隔进行确认、捕捉和传递,以保证组织的员工能够执行各自的职责。有效的沟通包括组织内上传、下达和平行的沟通,还包括将相关的信息与组织外部相关方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换。
8.监控。监控是指评估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以及一段时期的执行质量的一个过程。组织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持续监控和个别评估都是用来保证组织的风险管理在组织内务管理层面和各部门持续得到执行。 二、风险管理审计
(一)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胜任的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对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反应、管理制度及机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过程。风险管理审计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组织价值。
审计目标是回答“通过审计要证明什么”的理论问题,是审计行为的出发点,是审计工作的指南,也是审查和评价审计内容所期望达到的境地和最终结果。审计目标体系由总目标、一般目标和项目目标构建。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
审计内容是回答“审计什么”的问题。根据ERM框架中的要素,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
1.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开发阶段所制订的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试探阶段所实施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回顾阶段所丰富并增强风险管理框架结构的内容;风险管理展开阶段所推广并实施风险管理框架的情况;风险管理支持阶段所需要提供的各种基础组织以及服务。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风险反应的周密性和可行性,主要包括风险反应计划的周密性(如有否考虑风险的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减少性、可接受性);风险应对策略的可行性(如是否采取了风险控制、风险自留、风险转移)。
3.风险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和完善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是否经过充分论证);风险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如考核评价体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否健全)。
4.风险管理机制的结构性和尽责性,主要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风险管理人员的结构和素质;全员风险管理的情况。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程序
1.审计规划阶段,包括选定被审计对象和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被审计对象选定工作包括识别被审计对象的策略、识别潜在被审计对象和排列被审计对象的顺序。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生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
2.审计测评阶段,包括风险的分析、评估和监控。(1)分析风险。审计人员应对风险迹象进行深入了解、描述和记录,并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发生频率进行分类。风险可能性分析结果一般有“很少的”、“不太可能的”、“可能的”、“很可能”、“基本确定”等类别,风险发生频率分析结果一般可分为“高频率、高损害风险”,“高频率、低损害风险”,“低频率、低损害风险”,“低频率、高损害风险”等类别。(2)评估风险。审计人员应分析风险的成因及其影响,并确定风险程度及等级。风险程度一般分为“极高”、“高”、“中等”、“低”和“极低”等级别。风险概率用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风险量=风险概率×风险损失量。(3)监控风险。审计人员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进行跟踪检查。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包括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作出减缓风险的方案,调整风险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