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绩效审计探析(2)
2017-08-05 04:33
导读: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题目 然而,我国绩效审计还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建立起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尚需相当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要在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题目 然而,我国绩效审计还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建立起特色的绩效审计体系,尚需相当一段时期的探索和尝试,不仅要在整个政府审计界注进绩效审计观,还应在上继续进行深进细致的,赐与充实和澄清。目前,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题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观念较落后。由于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职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纵,还知之甚少。从目前仅有的一些资料来看,大多数还停留在对国外有关情况的先容。甚至有些人以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现有的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往搞这种花俏的东西,似乎意义不大。加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旧的观念被打破,新的观念尚未树立;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的道德风气,审计的社会地位与其所发挥的职能不相当;财政、经济活动透明度不高;法制的不完善导致假账盛行;很多预算支出单位的负责人责任心不强、观念陈旧、对审计工作不甚了解甚至有抵触心理。这些因素无一不影响着绩效审计的发展。 2、政府体制不够顺。固然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题目:政府职能尚未完全转化,很多机构仍在大范围大力度的配置社会资源;缺乏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政府部分的职权交叉,治理效率低下;政务活动的公然透明度不高;另外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存在官僚主义、***现象。作为绩效审计主体的政府审计机关也存在同样缺陷,而在更深层次上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3、公共财政不健全。我国的公共财政体系尚不完善,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仍然存在,人们对公共财政的熟悉不足,导致在实践中存在偏差。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政府审计的要求不再只停留于对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正当性审计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但是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将使得政府审计对财政收支的效果性审计力度不够,重点仍集中在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正当性审计上面,这也就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4、审计范围较窄。目前,在我国政府审计实务中,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并不太多,主要表现在:(1)对于主要的公共部分也即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开支、专项资金,现在还很少开展绩效审计。(2)国有是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早的领域,但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制度以及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治理方式得以改革和完善,注重企业绩效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治理者的自觉行为,这些企业的绩效似乎已不再是政府审计所关注的重点题目,有向内部审计倾斜的趋势。(3)财政是公共资金的最初源头,目前的财政审计把主要气力放在真实和正当上,出往的资金只要符合规定的开支渠道、对方也确实收到就可以了,至于资金是否用于原定的目标、其效用如何,则往往不太深究。(4)随着政府采购工作的兴起,对政府采购活动的审计已经开展了好几年,目前主要关注的还是真实、正当和合规,对于整个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任性和效果性考虑未几。 5、审计标准缺乏。1999年以后,财政部等有关部分陆续制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纵细则》、《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纵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进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政府公共部分的绩效审计,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准则性质的可操纵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政府绩效审计难以深进。 6、审计职员素质偏低。我国现有的审计职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基础薄弱。目前的审计职员普遍缺乏公共治理、行政法规、财政财务和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对政府治理知识不甚了解。(2)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3)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的能力不强,部分职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直接着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