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监督的重要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
2017-08-07 06:53
导读:二、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财政体制与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必然引起政府职
二、构建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财政体制与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必然引起政府职能的变化。而政府职能变了,势必要求财政体制发生相应的调整。简而言之,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从我国的历史来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是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和扮演经济建设主体角色的“经济建设型政府”,是大包大揽、统收统支的“全能型财政”和充当投资主体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财政”。所谓公共财政是指市场经济中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逻辑前提是“市场失灵”,核心概念是“公共产品”,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种财政模式或体系具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公共性,即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的,满足公共需要。二是公平性,即适应市场经济公平和竞争的要求,对不同的集团、阶层、个人以及不同的经济成分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三是公益性,即只能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追求社会公共利益为宗旨,不能以盈利为目标,一般不直接从事市场活动和追逐利润。四是法治性,即把
公共管理的原则贯穿始终,坚持依法理财,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可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紧密地连在一起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对于建立服务型政府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公共财政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政府职能决定着财政职能,财政是政府职能在经济层面的集中反映。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要以公共资源为基础和后盾。公共财政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物质保障。在现代社会,公共财政是公共体系运作的血液,“有财才有政、无财则无政”,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目的,都离不开财政的支撑。建立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满足全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政府的治理制度安排。二是公共财政规范政府职能,制约政府行为,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共财政的公共性要求“市场能做的,财政就不能介入;市场不能做或做不好的,财政就必须介入”。这就从根本上约束了政府的活动范围,把它严格界定在“市场失灵”之处。三是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公共财政不但约束政府的行为,而且还从源头上消除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的问题。严格资金供给范围,强化预算约束,把资金这一源头切断了,就无法供养冗员,从而把日益膨胀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压下来。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已初步确立。一是按照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共需要的要求,财政支出已逐步转向公共领域。大幅度增加了社会保障、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重点公共需要支出。同时,逐步减少和退出对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的财政直接投资和补贴。二是按照公平和规范的要求,财政管理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改革了工商税制和税费管理制度,初步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初步规范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实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初步规范了财政资金管理,提高了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三是以实施适度从紧和积极财政政策为标志,财政调控经济的方式,由被动调控向主动调控转变,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由单一调控工具向多种调控工具并用转变等。然而离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尤其是在财政支出上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用于科技、教育、卫生、社保和环保等公益性事业的(属于社会公共性开支,是公共支出的核心内容)资金,虽然逐年大幅度的增长,但就总体而言仍然严重不足;二是保证国家政权正常运转的资金支出结构也不大合理,用于养人的经费比例过大,且呈急剧上升的趋势。三是公共财政投资不足,即基础设施的投资存在较大的缺口。因此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