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的构建(2)
2017-08-08 01:50
导读:对外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是社会各界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绩效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不仅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国际
对外公布的绩效审计报告是社会各界了解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载体,绩效审计结果的全面公开不仅是绩效审计成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国际惯例,如英国和美国的绩效审计报告均对外公开。我国的绩效审计报告要适应实现审计结果公告制的需要,在不泄露国家机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和公众公开,接受社会各界和舆论的监督。审计报告的发布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审计机关的网站发布审计报告;向审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或重要相关方面发送报告副本;发行有关审计报告详细内容的相关出版物;向绩效审计过程中接触的机构或部门寄送审计报告中特定的内容或一些专项报告。
(六)后续监督检查
在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中,后续监督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过跟踪监督检查,可以促进被审计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落实审计决定、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审计报告的有效执行,切实发挥绩效审计的作用。在后续检查监督阶段,审计人员要完成两方面的工作,要确认审计影响,并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建议的情况作出评价和反映;要采取事后监督等措施,检查评价审计质量,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开展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应有选择地进行绩效审计,最大限度地扩大建设项目审计的影响力。 二、绩效审计模型设计
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体系构建是一个
系统工程,与特定的建设项目、组织架构、审计流程等命题都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对于成功构建基本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体系,理清实施步骤和计划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出基本建设项目绩效审计体系构建整体规划的模型。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一)明确审计目的
在对某一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绩效审计之前,审计人员应该会同此项目的实际负责人,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再进一步明晰此番审计的目标。
(二)对现有审计体系进行诊断
对现有该类建设项目审计体系的分析,发现其瓶颈,为审计体系重构设计改进标准。此阶段的任务是寻找突破口,通过总结现有审计体系的不足之处,明确体系重构的目标和切入点。
(三)设计新体系
在分析诊断原有审计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内外部资源,设计新的审计体系,寻找支持新体系运作的技术手段。重要的是,在设计新体系过程中,应该牢牢抓住“绩效”二字,将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理念贯穿到新体系的构建中。
(四)实施并评估
针对项目开始设定的目标,评估、检测新的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五)持续改善
审计体系的构建绝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新体系执行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问题,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时对其进行修正,才能保障审计的高效,准确。
三、绩效审计
评价指标设计
在构建了绩效审计流程和模型之后,便要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进行清晰的规划。作为审计人员,应该对被审计的建设项目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还必须明白如何对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怎样判别某一绩效审计的优劣,以什么标准来衡量。
绩效评价可以分为经济性评价、效率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三类。
(一)经济性评价
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效益和设备使用效益上,具体内容有:人力资源利用情况、工作时间利用情况、工作效率情况、设备利用情况、设备时间利用情况、设备能力利用情况等。例如,目前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招人标准动辄博士、硕士,如果他们所从事的仅仅是简单的行政事务处理,这是否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即使是需要博士的岗位,是否能真正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过多的办公设施和闲置不用的设备,这些都构成一种浪费。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效率性评价
主要包括经费节约率、办事完成率、群众来访处理率、国民收入增长率、引进外资率、出口创汇增长率、人均经费额等。在投资项目中主要评价投资项目建设工期、建设质量、建设成本、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