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会计准则天生的规则(2)
2017-08-09 01:52
导读:上述各个利益团体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保证了FASB在行使职责时,能以下面一些理念为基础:决策客观性;考虑各个利益团体的利益;只在预期收
上述各个利益团体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参与,保证了FASB在行使职责时,能以下面一些理念为基础:决策客观性;考虑各个利益团体的利益;只在预期收益超过本钱时才推行准则;在实施新准则时最小限度地减少对原有惯例的破坏等。由此而产生的会计准则是众多利益团体博弈的结果,体现了会计准则的相对公平和客观性。
各个利益团体参与博弈的途径是经过正规程序完成的。该正规程序有着相当高的透明度(避免暗箱操纵),是在反复征求意见和听证讨论下出台的,体现了市场下“游戏规则”的“三公性”。它既为政府权威机构所认可,又能够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所普遍接受。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设置和制定程序
(一)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设置
会计准则委员会隶属于财政部会计司,下设如下机构:
1.项目小组。隶属于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任务是起草具体会计准则草案(或称研究报告)。项目小组的成员大部分没有会计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由会计司委派。没有会计实务经验的职员参与的后果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朝令夕改,缺乏前瞻性,使会计实务职员执行起来莫衷一是。
2.核心小组。其主要工作是对项目小组起草的会计准则草案进行把关。首先是看会计准则草案的目的性如何,是否符合政府宏观治理的需要,是否以政府的意志为导向,是否具有中国特色,另外还要看会计准则草案的实际操纵性如何;其次是看会计准则与草案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是否前后矛盾。核心小组的意见由项目小组来落实。
3.咨询委员会,又称专家小组。属于会计准则的内部咨询机构,主要是为经过核心小组把关后的会计准则草案提供咨询意见。这种咨询意见是封闭的、非公然的、内部的。固然现在也有向证监会、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相关国家机构征询意见的倾向,但这种咨询充其量是准外部咨询方式。
(二)准则的制定程序
会计准则的制定一般先由项目小组提供报告。其产生过程是:首先是翻译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把其中适合我国国情的部分诉诸文字以构建我国会计准则草案。然后由项目小组把研究报告传送核心小组,由其进行把关认定。两个小组反复进行多次交流后,把终极协调好的研究报告送交咨询委员会,咨询内部专家意见,再经过反复的磋商,终极形成要向颁布和实施的会计准则。而其会计准则指南则由项目小组进行发布。由此产生的是:
1.会计准则立项题目。项目小组起草的研究报告经常带有盲目性,固然有其基本计划,但是多与现实脱节。同时,研究报告常带有“灭火器”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制定始终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混乱状态,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协同性。
2.项目小组成员所代表的利益相关性较差,且又不具备相关实践经验。广泛利益相关者的缺位,使形成的会计准则成为一种垄断机制下的结果,博弈的作用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由与***机制得不到弘扬,公平的市场原则依然只是个理想。
3.程序不足,缺乏“三公性”。会计准则制定在程序上先天不足,难免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差强人意。如对会计准则制定意见的征询仅是在行业内部(中注协、证监会等)进行,缺乏对社会公众意见的广泛征询。
4.会计准则颁布后由项目小组制定准则指南易造成垄断性。笔者建议,可以由其他部分(如中注协等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指南,以形成一个会计准则制定成员的多层次体系,体现社会各利益相关者阶层的参与性。这样在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阻力会相应减小。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建议
中国大学排名 鉴戒美国的做法,并使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社会博弈过程能够真正做到“三公性”,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