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与推进策略(2)
2017-08-09 05:01
导读:要研究绩效审计,必须首先研究绩效审计的实施基础。从国内外绩效审计实践看,审计实施有效评价活动都应以资源配置为基础,都不能离开财务收支审计
要研究绩效审计,必须首先研究绩效审计的实施基础。从国内外绩效审计实践看,审计实施有效评价活动都应以资源配置为基础,都不能离开财务收支审计这个基础。否则,不能称之为审计,绩效审计将成为“空中楼阁”。这里所讲的基础,是指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这种现代意义上的财务审计,不仅仅是账本记载资金收支的真实、合法,还应包括社会各种资源使用、配置的真实、合法,不仅仅包括已经实现的,还应当包括预期实现的。
绩效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扩展和深入。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管理,受托责任者对委托人或授权人交付经营的资产或公共资源,要承担经营安全、完整和有效的责任,这是绩效审计所要关注的内容,从而奠定了绩效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财务审计检查资产管理的真实合法,绩效审计则进一步检查资产管理的有效运用。事实上,财务审计一般或多或少都涉及到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等问题,那就已经带有绩效的内容了。绩效审计的内容广泛,不管审计目标涉及绩效的哪一部分内容,审计类型都应是绩效审计。所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指出,我们不能因为绩效审计的“3E”特征,而否认在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之间开展合作的需要,绩效审计完全可能包含传统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正当性审计的内容。
绩效审计的形成和发展,不仅由于经济的发展,而且依赖民主和法制的增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报告纳税人的钱是否合理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率、效果。为此,绩效审计要顺着公共资金及其公共资源流向进行,正如著名审计专家杨时展教授在《世界审计史序》中所说:“……受托责任的最高形式是
政治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主意识的增长,人民逐渐要求一切取之于民,必须经济有效地用之于民,用于民而不经济,用于民而没有达到人民预期的效果,政府仍要负责任。”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上述论述可表示为:
资源配置→受托经济责任→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绩效审计)。
我们认为,所有绩效审计项目的实施,都需要从财务收支或预期的财务收支活动出发,在保证其真实、合法的基础上,来开展绩效审计活动。如果没有这项基础,财务收支存在虚假和违规,审计作出的绩效评价意见也不会真实。
具体分析绩效审计的涵义,我们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1.绩效审计源于审计机关向相关方面提出审计报告的责任;2.绩效审计的对象是从事公共事务的机构使用和掌握的公共资源;3.绩效审计通过监督检查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权力和行为,评价绩效,提出改善公共服务的建议;4.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检查公共资源配置和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5.绩效审计仅限于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政策目标本身不提出任何质疑;6.绩效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以特定审计项目的设定目的为标准;7.共同认知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没有现成的,审计人员应当结合绩效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去归纳、去发现。
(二)绩效审计的基本观点
1. 绩效审计的内容即经济、效率、效果(3E),现在已经从事或以后将要从事的以资金效益、政府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审计活动,都应当属于绩效审计的范畴,它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将会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性和地区特征,有的侧重效益性,有的侧重效率性,不可能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都具备“三性”齐全的审计评价条件,同样我们也不能认为,只有经济、效率、效果“三性”齐全的审计,才是绩效审计。 2.绩效审计探索实践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绩效审计可以运用在通过成效、业绩来评价的所有地方。如各级政府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将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公共事业,其产出的是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从而夯实我们的立党之基,丰富我们的执政之源。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政府通过干预、调节等手段,从社会成员手中集中一定的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资源占有的改变,要求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广大公众最大福利的目标。在审计工作中,国家审计机关应采取得力措施,促进政府部门大力提高资源使用绩效,减少损失浪费,维护社会公正,增加全社会及社会成员的福利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