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imunic模型看我国审计定价现状(下)(3)
2017-08-10 03:19
导读:最后,代表境外投资者关注度的影响变量也未通过5%重要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境外审计师并未在制定审计收费时过多考虑境外流通股占总流通股的比例。从
最后,代表境外投资者关注度的影响变量也未通过5%重要性水平的t检验,表明境外审计师并未在制定审计收费时过多考虑境外流通股占总流通股的比例。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对审计师而言,只要有第三方报表使用者的存在他就必须独立、高质量的完成审计工作,并不应受到使用者多寡的影响,即使只用一个报表使用人他的审计质量也不会有所下降,因此审计收费不受该变量的影响。 (三)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A股和境外股年报审计费用的对比研究和实证检验表明:境内A股年报审计收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资产规模、合并子公司数、应收账款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最近3年中是否出现过亏损、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是否由国际“四大”所进行年报审计等,模型解释功效接近67%,而境外股年报审计费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资产规模、合并子公司数、净资产收益率、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是否由国际“四大”所进行年报审计,模型解释功效接近72%。这说明按中国会计标准和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境内A股审计和按境外或国际会计和审计标准所进行的审计采用了不同的定价基础。 六、结论与局限性 (一)结论
独立审计作为企业总体财务信息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保证资本市场正常运转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独立审计能否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取决于审计业务的质量。由于审计质量的不可定义性以及现行的审计师聘任体制,审计定价对审计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会从审计质量技术性特征与审计独立性特征两个层次上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可以说合理的审计业务定价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一般而言,审计定价中主要的考虑因素为内部会计系统的规模(即实际发生的审计成本)以及社会公众因使用已审计财务报表可能遭受的预期损失(即潜在的审计风险)。当引入风险偏好因素时,外部法律环境以及审计师与客户对风险的偏好类型,将决定双方在审计定价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议价能力。对于审计师而言,当社会法律环境对审计师要求较高而他又是风险厌恶型的,审计师就会付出更多的劳动成本以减少预期损失:反之,如果社会法律环境较为宽松,无论审计师风险偏好如何他都不会过多地投入审计资源。除了以上影响定价行为的因素外,审计客户的股权结构、事务所的规模、审计师的定价策略以及是否提供非审计服务都会影响到审计业务定价过程中双方的议价能力。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就我国目前的审计市场而言,审计业务的定价呈现出如下特征:
1.审计定价基本上是以业务的工作量为基础的,在定价过程中考虑了资产规模、合并报表所涉及子公司数等因素,但是由于法律环境较为宽松、市场竞争激烈,审计师的议价能力较低,无法充分考虑所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如存货、长期负债等项目以及因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所带来额外工作量,例如在审计范围受限时采取的替代性审计程序以及针对客户薄弱的内部控制提出的管理
建议书等。
2.审计师在定价中并未充分考虑客户的经营风险,只是简单地关注了客户短期财务获利能力,没有对可能存在较高长期风险的客户收取额外的风险补偿金。这说明我国当前的法律环境对审计师没有起到一个强有力的约束作用,从而助长了审计师只规避短期风险的偏好,为审计质量埋下了隐患。 (二)局限性及建议
当然,这只是我们通过五家事务所一年的客户数据得出的结论,其结论局限性强,是否在我国的整个审计市场都存在这样的特征,还有待对所有事务所的所有客户进行多年度的分析。
如上文所述,造成我国审计市场当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缺乏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内在需求,而且上市公司对于审计业务的需求都是因政府的强制性要求所产生的引致性需求,因此规范审计市场的竞争行为,首要的是要创造对审计服务的自发需求,让需求方成为监督审计质量的重要力量。具体: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我国许多上市公司都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问题,监事会、独立董事等监督机构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本应由全体股东大会行使的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权也几乎成了形式。因此,只有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才能真正建立其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自愿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