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3)
2017-08-10 06:54
导读:2.适当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 选择的试点项目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在社会上可能形成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要考
2.适当扩大绩效审计的范围,妥善选择试点项目
选择的试点项目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既要考虑到试点项目在社会上可能形成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要考虑到它是否是政府有关决策部门比较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应该侧重选择那些相对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又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的项目。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尽可能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一起搞,这样可以利用财务审计的结果,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在客观条件受到限制、两者不能同步进行的情况下,也应尽量利用以前财务审计已经取得的信息资料。
3.建立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
首先,要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绩效审计准则。其次,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评价体系。从绩效审计的概念内涵、绩效审计体制、绩效审计的权限和法律依据及绩效审计的程序与方法及等方面去构建一个政府绩效审计模式的可行性理论框架,以避免审计活动的盲目进行。
4.加大绩效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绩效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工作,促进改进,提高效益,避免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每个绩效审计结果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所得出的结论要充分加以运用,广泛进行宣传,形成期盼绩效审计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在开展大型项目时,可借鉴绩效审计的方法,对相关指标提前开展绩效审计模拟,将发现问题的过程前置,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杜绝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刑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孙平.《绩效审计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财会月刊,2006.6.
[3] 陈晓嫒.《加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之我见》,中国审计,2005.6.
[4] 张晓燕、欧阳春花.《我国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研究》当代经济2007.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