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独立审计目标(2)
2017-08-11 02:21
导读:总之,由于不恰当地使用了“公允性”的概念以及将“一贯性”与“公允性”并列,导致了现有独立审计目标的内在缺陷。这就有必要重构独立审计目标,
总之,由于不恰当地使用了“公允性”的概念以及将“一贯性”与“公允性”并列,导致了现有独立审计目标的内在缺陷。这就有必要重构独立审计目标,使其内涵概念能够更趋于完整、公道。
2 独立审计目标应向风险导向型转化
影响审计目标的因素主要是社会需求和审计自身的能力。社会需求决定了审计需要做什么,审计自身能力则决定了审计能做什么。只有将二者有机地同一起来,才能确立适当的审计目标。从社会需要与注册会计师自身能力角度看,应该采用基于风险导向型的独立审计目标来取代基于制度基础的“三性论”独立审计目标。
2.1 需求
,公司报表的使用者已由原来的股东扩大到了股东、债权人、顾客、潜伏的投资者甚至一般公众等,相应地,公司的责任从只负责老实经营和正当使用资金,扩大到有效地使用资金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公众要求作为公司财务报表鉴证者的注册师应该对他们负责。而且由于公众所依靠的审计信息的范围扩大,就更加重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和责任,由于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的进行,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在经济上独立、脱离政府机构的独立体,完全走向市场,同国际接轨,一旦注册会计师本人或事务所发生过失或欺诈行为,而使社会公众受到损害,则受害人就会借助于法律手段来追究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责任与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风险越来越大。
现阶段审计信息的需要者大多为国有资产治理部分、上市公司的中小投资者、银行等,它们最关心的是没有做假账,有没有小金库,有没有偷税漏税,是否真实盈利,资产是否保值增值等等。一些私营企业主,他们需要知道的也是经理职员和员工有没有舞弊行为。由于国有资本的出资者“缺位”,以及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失衡,我国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来自于发起人或控股股东的经营者集公司决策权、治理权、监视权于一身,股东大会形同虚高,严重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于是,会计信息失真就成了会计的“痼疾”。审计信息的需要者希看独立审计能够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真实性”比“公允性”更适宜作为我国独立审计的目标。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可见,“三性论”的独立审计目标已经不能够满足审计信息的社会需求,我国的独立审目标计应该向基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风险导向型审计目标转变。
2.2 独立审计能力分析
审计自身能力并不仅仅指审计的技术,还包括审计职员的整体素质、社会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等等。我国注册会计师经过20多年的恢复和,是有能力完成基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风险导向型审计的重任的。
注册会计师资格自1995年开始至今以来,总计有5万多人取得了全科合格证,该数字已达执业会计师的一半以上,他们大多具有高等学历,接受过系统的审计,因而知识新思路灵活,能够接受发达国家先进的执业及经验,职员素质的进步为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提供了先决条件。事务所的改制,使得风险意识和质量观念得到大力加强。改制后,事务所的生死存亡与合伙人的命运牢牢地联系在一起,若出现重大错误,由于负无穷责任,将承担巨大的经济责任,甚至倾家荡产。所以事务所的改制,客观上势必要求注册会计师寻求一种全新的模式以降低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同时,整个国家和社会也日益熟悉到了独立审计的重要性,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独立审计职业规范的出台,有效保障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执业。
3 重构独立审计目标的设想
在构筑基于真实性的风险导向型审计目标时,应该既要避免现有“三性论”目标的失误,又要把握好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本质特点。具体来说,应该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以真实性为总体目标。一般以为,真实性要求客观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以可验证的事实为依据,明确规定计量过程,限制使用可供选择的计量。与公允性不同之处在于,真实性是在正当的条件下公道选择会计政策等,与正当性并无矛盾。而且在汉语里,真实性的含义比公允性要明确的多,也更轻易为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