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独立审计目标(3)
2017-08-11 02:21
导读:(2)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为基础。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职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
(2)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为基础。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评价。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职员不仅要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用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测试水平,使审计风险和整个审计过程联系得更加紧密。
(3)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公允性”等含义模糊或者并不适用于我国会计审计环境的术语。
(4)构筑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避免要素的重叠。要保证真实性,首先必须做到正当;其次要良好的控制结构,这是为了防止利用法律空隙蓄意滥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再次,需要查大错防大弊,这是为了防止利用被审计单位对注册会计师的欺诈以及减少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给注册会计师带来的风险。从这三个方面着手,降低审计风险至可接受程度,基本上就能够做到真实性的总目标了。
也就是说,基于真实性的风险导向型独立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正当性、控制结构是否公道有效发表审计意见。即①会计报表关所有重大方面是否真实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②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③控制结构公道是指控制结构设计公道,能查错防弊;④控制结构有效是指控制结构确实有效已做到了查错防弊。
1 文硕. 世界审计史[M]. 北京: 企业治理人出版社,1996
2 张建军. 从制度审计到风险导向审[J]. 审计资料,1996(3)
3 张龙平. 审计 [M]. 北京:经济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秋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