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3)

2017-08-11 02:28
导读:审计风险是审计职员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所作出的一种判定,首先是审计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若审计主体有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则在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


  审计风险是审计职员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所作出的一种判定,首先是审计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若审计主体有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则在对风险与收益进行权衡之后,可以选择较高的风险水平;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考察,审计职员以为被审计单位这两种风险的综合风险很低,即被审单位出现重大的错报与漏报可能性不大,这种情况下审计职员也可以设定较高的审计风险,进而降低审计本钱。下面通过例子来说明审计风险的计量。在前面的审计风险模型中,其中“意见风险”为“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损失”的概率。假定审计职员在一百次审计中有六次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这六次中又有两次给审计主体造成损失,则:意见风险=(6/100)×(2/6)=2/100,由于发表不恰当意见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2/100)=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若审计职员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价为20%,经:检查风险=2/100÷20/100=2/100×100/20=10%.审计职员将依据计算出的检查风险的大小来确定相应审计范围的大小及应收集的审计证据的多少。若通过对有关及人文环境的评价,审计职员判定营业风险为1%,那么审计职员所承受的审计风险为3%.

  三、关于控制环境要素对审计风险的特殊考虑

  首先,风险基础审计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引进了“内部控制结构”,夸大控制环境在审计风险评价中的作用。控制环境的优劣不同,隐含的审计风险也会不同,那么控制环境中包含的审计风险究竟属于固有风险的范畴还是属于控制风险的范畴,《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控制风险表述为“第一账户或交易种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或交易种别产生错报和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和纠正的可能性”,根据该定义,控制环境应当属于控制风险的范畴,但是该准则同时又以为“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控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种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种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审计职员应当公道专业判定,考虑治理职员的品行与能力、治理职员特别是财会职员的变动情况、治理职员遭受的异常压力、业务的性质、影响被审单位所在行业的环境因素等若干情况,以评估固有风险,这样似乎控制环境更接近于固有风险的范畴。很显然,根据这些描述,若将控制环境回进控制风险范畴易使人困惑,因其外延大部分落进固有风险的范畴,若将其回为固有风险的范畴,又与固有风险的内涵不符,由于控制环境属于内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两难的选择不仅使得风险基础审计缺乏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而且使得控制环境要素在审计风险评价模型中难以定位。实在,控制环境可能回纳为制度或程序因素及非制度和程序因素。显然前者形成的风险属于控制风险,后者形成的风险属于固有风险,所以准则中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义欠妥,笔者建议对相应准则进行修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其次,假如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治理职员滥用职权,蓄意营私舞弊,那么即使具有设计良好的内控制度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内控制度作为企业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理所当然地要按照企业治理职员的意图运行,尤其是企业负责人的决策更是起决定作用。决策出了,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控制度也就失往了应有的控制效能。在情况下,笔者以为应当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对治理者的约束。例如,经营治理的好坏对治理者升迁的影响,控制公司对企业治理层的监视与约束等等。但值得留意的是即使经过我们的评价,控制环境不存在重大的风险,我们也应当考虑内部控制结构失效这一因素,适当进步我们的风险评估水平。

  四、关于审计风险评估与期看审计风险确定的特殊考虑

  风险基础审计属于开放式审计,将目标和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审计风险的评价贯串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而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必须谁使用报告,用途是什么,审计信息使用者的希看和需求是什么,也就是审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而由于所有者主体的不到位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分散性及专业知识的限制,使得审计高质量的要求大打折扣,又由于需求群体的不成熟,使得国家只有从审计的供给方进行约束,通过制定高质量审计准则来指导审计需求和进步供给方的质量。很显然,我们的审计准则超前于我们当前的审计实际需求。这就使得审计职员在评价审计风险时,不仅要考虑审计的实际需求,还必须考虑独立审计准则所确定的审计质量水平。从已有的案例可以看出,很少有由股东或潜伏的投资者诉诸法律,审计师面临的主要在于国家监管部分的惩处,个中原因恐怕也就在于此。当然,我们也应当留意的是,随着审计需求的不断变化,审计风险的评价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另外,评价审计风险的目的在于与期看审计风险进行比较来确定出具体审计报告的类型。期看审计风险的大小反映了审计职员愿意承担风险的多少,其确定取决于审计职员的主观判定。国内大多数事务所将期看审计风险水平确定为5%,AICPA颁布的SAS47提出的指导性审计风险水平也为5%,基于此,有人建议我国的事务所期看审计风险水平为5%,但笔者以为,目前对我国大多数会计事务所来说,难以承担此风险。所以应具体考虑事务所本身的规模大小及风险承担能力,对于中等规模的审计机构期看审计风险应为1%至3%为宜。
上一篇:试论如何提高我国财政预算的绩效审计水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