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手段与方法(2)
2017-08-11 05:53
导读:(1)书面说明法。即将所了解把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情况完全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种描述方法一般是按不同的业务经营环节,分别说明各个业
(1)书面说明法。即将所了解把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实际情况完全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种描述方法一般是按不同的业务经营环节,分别说明各个业务处理环节上应完成的各种工作,办理业务所填制的各种凭证,有关职员所管的记录和实物,以及他们的职务分工情况等,表述控制点存在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灵活,又能表达被审系统的一切特殊情况,不受什么限制。几乎适用于任何类型、任何规模的单位。其局限性是对于业务环节较多的大型单位,用文字说明显得冗长,对复杂情况不易说明清楚。
(2)调查表法。调查表法是指利用表格形式,通过查询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强弱情况的一种方法。例如,审计职员可以把被审单位业务环节的控制点及其主要预先编制一套标准格式的调查表。在表中,为每个题目设置“是”,“否”,“不适用”和“备控”等专栏,通过填写结果,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节省审计工作量,对表中列示的“否”专栏,可以引起审计职员的关注,其缺点是调查表格式固定,缺乏弹性,遇有特殊情况,往往因“不适用”栏境得过多而作用不大。
(3)流程图法。流程图法是指用图解形式来描述业务程序及其控制点,显示有关控制环节和凭证记录的产生、传递、检查、保存及其相互关系,便于直观地表现内部控制制度实际状况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国外审计工作中广泛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审计职员熟悉每一业务环节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其中的控制点,牢握制图的技术与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评审,能帮助审计职员进行思考,并较快地检查出被审系统逻辑上的薄弱环节,并且应用灵活方便,只需变动图中的若干符号,就可更新整个流程图。其缺点是绘制新图,特别是描绘较复杂的业务环节时技术难度较高。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上述三种,并非孤立,相互排斥,在描述某一单位内部制度制度时,可对不同业务环节使用不同的方法,三者结合使用,往往比采用一种方法效果更好。
2.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的主要目的是在了解和描述内部控制缺席的基础上,应就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进行评价,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完善,初步形成意见和建议。一般根据下列标准进行评价:
(1)控制对象: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
(2)控制程序:是否清楚明确?是否固定化?
(3)组织机构:是否健全?是否适应控制要求?
(4)执行职员:素质如何?权责是否对立?分工是否明确?相互能否制约?偿罚是否分明?
(5)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可行?
(6)信息资料:记录、凭证等是否健全完备?填制、传递、核对有无严格规定?
(7)本钱效益:控制机构、职员、程序、措施、信息等是否进行本钱效益评价?是否达到“满足要求、本钱最低”原则。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这一步骤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评审,也就是根据对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所发生错弊的检查、,来作出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程序的评价,并结合验证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程度评价,最后对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业务的可予信赖程度作出判定。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分为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两种类型。符合性测试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检查评审的活动。其目的是测试执行情况符合制度要求的程度。它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审阅证据、跟踪重做、以及实地观察等;实质性测试是对被审单位的经济信息,各种数据进行审核检查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验证、评估信息本身的正当性、真实性。测试中常用的方法有盘存法、询证法、帐户分析法、调节法、鉴定性等。这两种测试方法的联系主要是他们在评审内部控制制度过程中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的一般步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