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重难点及其对策研究(2)
2017-08-12 02:13
导读:在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审计理论与实务界就已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这种审计思路的缺陷,开始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的作用
在制度导向审计阶段,审计理论与实务界就已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这种审计思路的缺陷,开始强调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的作用,如何系统地理解企业战略及其经营环境则进展缓慢。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对风险预警系统数据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对企业战略进行分析,通过经营风险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出异动指标,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审计目标和程序。然后通过审计取证结果,并结合重要性判断,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判断整个企业经营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因此,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比制度导向审计更完善、更有效。
1.5 偏重于事前控制的全过程监督
全过程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有利于加强和监督风险控制管理系统的运行,尽可能实现事前控制的愿望。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能够以更大的责任心和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本单位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对风险评估非常有利。
1.6 确定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指审计误差对审计评价决策影响的大小。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成败的关键,至少要考虑以下要素:一是审计目标;二是全面风险评估结果;三是不同的会计事项。 在确定审计结论误差或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水平时,不仅要考虑总误差水平,而且要针对不同的会计事项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
1.7 设置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由于被审单位比较了解传统审计的标准化程序,可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使审计人员无法突破其预先设置的障碍,难以提高审计效率。风险导向审计则针对不同审计对象实施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对不同的风险点实施不同的程序。风险导向审计的测试程序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单位、风险领域、行业、产业政策、风险状况、审计目的选择不同的审计重点,编制不同的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 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难点
2.1 理论体系不成熟
尽管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都提出了风险管理的理论框架,但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尚未形成严密、科学的体系,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无论是学术界还是职业界都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和技术褒贬不一,缺乏一致认识,很难形成统一的理论作指导。至今我国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法规政策来规范约束和保障风险审计的开展,使审计人员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束手束脚。
2.2 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缺乏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风险管理活动是瞬时或间断性的,事后将其抛掷脑后;二是企业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复核,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甚至有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某些决策对企业未来的影响,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3 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如缺乏风险管理部门,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等,从而使我国企业不能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高度。
2.4 审计人员未能充分利用分析性程序
我国理论界对分析性程序的研究重视不够,在审计实践中做分析性复核也只是“蜻蜓点水”,随意性大。审计人员基本上是根据审计程序表中的审前数与以前年度审定数作简单比较,以及计算几个综合性财务比率,对行业分析做得很少,更谈不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调查规则。国外在这方面有比较深入的探讨,值得我们去学习。 2.5 管理层的蓄意舞弊为审计带来很大难度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近年来的审计失败案例中发现,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因素是管理层舞弊。审计人员一般都能查出财务知识和技能的缺陷导致错报,但对管理层通过驾驭日常内部会计系统故意提供虚假财务报表,一般审计方法很难发现。同时我国尚存在会计法规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层业绩评价体系不科学以及证券市场不规范等问题,都为管理层舞弊提供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