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3)
2017-08-14 01:03
导读:4、和成长方面 一个企业或组织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目标,将终极取决于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它为前三个方面取得业绩突破而提供推动气
4、和成长方面
一个企业或组织能否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目标,将终极取决于员工的学习与成长,它为前三个方面取得业绩突破而提供推动气力。评价指标包括:⑴内部审计职员满足程度,由人力部分进行年度调查或转动调查;⑵内部审计职员保持率,衡量该部分职员的稳定性;⑶内部审计职员
招聘培训用度占销售收进之比;⑷内审职员工资总额占销售收进之比;⑸战略工作覆盖率,即从事战略性关键工作的合格内部审计职员的百分比;⑹内部审计职员培训时间,这包括对其知识、能力的培训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建设;⑺内部信息沟通与交流能力;⑻内审部分中达到个人目标的员工比例。
企业应每年进行一次内部评价,组建内部评价小组,确定内部评价所需要的时间,在内部审计经理的主导下,将以上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完成内部审计的内部评价工作,并提交书面评价报告。当然,这些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随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二)外部评价
内部审计业绩的外部评价是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价,应由独立于企业并与企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均无明显利害冲突的合格人士来担任,“ 合格人士”是指那些拥有对审计活动加以评价所需专业水平和的职员(如独立的注册师、治理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内部审计协会的质量保证检查员、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师等),以确保评价工作的独立性。根据最新的国际内部审计准则,建议每五年实施一次。在评价过程中,外部评价者应首先内部审计部分提供的信息,包括内部审计部分的背景资料、内部审计部分在组织中的地位、审计作业的环境、既定的政策和程序等;再对各被审计单位或部分发出问卷,要求其对审计范围、审计情况、审计质量等进行反馈,并与公司董事会、经理层、内部审计师等面谈;再对审计政策、程序及治理内部审计部分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复核,并抽查过往的工作底稿和报告档案;最后,出具正式书面报告,对内部审计部分是否符合内部审计执业准则要求发表意见,并提出改进建议。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内部审计业绩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内部评价是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评价内部审计部分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外部评价重在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公道性;内部评价一年进行一次、外部评价可三年或五年进行一次,二者互为补充,在实践中应结合起来运用。总之,在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同时,应按、公道的标准对其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治理当局的需要,真正达到现代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
1、余玉苗:《审计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2、王光地:关于审计业绩的评价标准题目,《财会月刊(会计)》,2002,9
3、王爱国:基于BSC原理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绩效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财务与会计》,2005,10
4、唐 群:浅谈业绩评价中的非财务指标,《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