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环境审计风险的理论定位:一个全新的视角(2)

2017-08-14 05:51
导读:二、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影响机制的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进和环境审计的日益推广,环境审计风险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
 二、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基于影响机制的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进和环境审计的日益推广,环境审计风险已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明确地摆到了审计组织和审计职员的眼前。而研究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则有助于审计风险的控制。笔者以为,形成环境审计风险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两个方面,现分述如下:  (一)外部影响机制:审计保险理念以及客观条件的局限  1.审计保险理念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审计界面临的审计风险日益严重,人们对审计职业有一个普遍的熟悉,就是以为审计是降低风险的活动,有人甚至以为审计是一种保险行为,并可减轻企业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风险。  在美国,很多法院也倾向性地以为,审计职员有能力避免企业利害关系人的经营风险,并视审计为一种社会化的保险者。实在,审计保险理念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背景。1720年南海公司的破产,人们开始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但十分不幸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欺诈事件以及审计过失和诉讼的不断出现,审计职业一直受到种种抨击。而2002年安然事件的出现,以及随后暴露出的世通、施乐等至公司的会计信息虚假事件,使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及社会公众对美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了怀疑。不仅在西方,的审计现状也不容乐观。  相对于传统审计而言,审计职员从事环境审计,将不可避免地审查企业的环境信息表露报告以及有关的环境经济活动。而作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可能更关心的是企业是否会面临环境治理风险,特别是更加关注企业是否会因环境题目影响其经营远景,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对此,作为审计职员来说,审查企业的环境经济活动,可能比审计传统财务活动更加“生疏”,承担的风险更高,由于判定环境经济活动涉及的范围更广、不确定性更大,更何况当今的审计保险理念有增无减,这对环境审计风险的形成将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2.外部客观条件的局限  在我国,由于环境会计正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在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表露上的现状应该说是相对落后的。实际上也正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会计和对外报告方面基本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尽管近几年我国政府极力倡导上市公司自愿表露环境信息,但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表露环境信息的规范,致使任何污染企业都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隐瞒部分环境保护信息。即使自愿表露了部分环境保护信息,也是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同时,假如环境会计信息仅仅以自愿表露的方式进行,则会导致部分企业完全根据自身需要和习惯的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表露,使呈现在外部使用者眼前的环境保护信息不仅缺乏可比性,而且信息的效用也得不到保证。结果不但误导环境保护信息的使用者,而且会“凸现”审计部分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隐含极大的环境审计风险。  此外,审计依据(这里指间接审计依据)与标准的多样化,进一步加大了审计职业判定的难度。从20世纪开始,我国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建立了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包括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两部分)。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破坏的日趋严重,新的环保法规、技术标准会大量出台,而旧的法规、技术标准会逐步废止,从而导致环境审计的法律环境不断变化、法律与法规体系日趋复杂。在审计依据方面,我国既没有制定社会环境审计准则,也没有颁布政府环境审计准则,尽管国家审计署作为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秘书处所在单位,负责起草了《环境审计指南》(讨论稿),但至今没有颁布实施。而且《环境审计指南》只是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专门用于规范亚洲地区环境审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缺乏较高的权威性。鉴于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使得审计职员的职业判定极易出现偏差,进而增加环境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二)内部影响机制:委托代理制的“先天不足”和审计能力的局限  所谓内部影响机制主要是指由于审计组织本身的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产生的影响。如:审计职员专业能力形成的工作失误;委托代理机制下的不良职业道德招致的风险水平上升、审计取证不充分以及违心提供虚假报告形成的审计风险等。具体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委托代理制的影响  审计部分与其员工之间也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审计部分负责人(委托方)与审计外勤负责人(代理方)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合约;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是审计外勤负责人与项目审计职员(代理方)之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由于审计外勤负责人、项目审计职员直接面对被审计单位,因而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治理风险和各种环境保护信息的拥有,相对于审计部分负责人而言,是最完备的。当然,假如信息是完全的,委托方就可以清楚代理方的努力水平,然后据此予以控制风险,或预先确定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某一努力水平。所以,假如信息是完全的,即使委托方与代理方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委托方仍可以很好地控制代理方的行为。但题目是,委托方与代理方之间究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且这种信息不对称状态不仅会在交易前形成“逆向选择”(指由于代理一方的隐蔽信息或隐蔽知识而给委托方带来的损失)现象,而且还会在交易完成之后出理方的“道德风险”题目,就是委托方的利益受到代理方侵害的可能性。实在,在激励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特别是对代理人缺乏强有力的刚性约束时,出现代理方“道德风险”题目的可能性更大。如审计外勤负责人或项目审计职员存在逃避责任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故意省略审计程序,粉饰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取证不充分,以及违心提供虚假证据,甚至与被审计单位治理当局合谋隐瞒重要审计事项,以把审计风险本钱全部转嫁到委托者身上,而此时委托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完全不知晓,那么审计部分在从事环境审计时就会存在巨大的“隐患”,相应的潜伏风险就“凸显”出来。  2.审计能力的局限  与传统审计相比,环境审计究竟是审计的新兴领域,它不仅具有独特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特点,而且涉及的领域既包括环境学,也包括统计学、工程学、经济学等相关内容。由此也决定了环境审计必须要求审计职员具备极其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审计技能,在审计能力上不断进步,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甚至需要技术上、理论上的突破。以目前的环境审计经验和条件,审计职员要达到执业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正确的判定能力,还有一段间隔。由于这种审计职员能力有限,使得环境审计的效果与审计信息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个“期看差”,而这种“期看差”正是潜伏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此外,审计能力有限,也使审计职员难以百分之百地对被审计事项做出保证,而只能从总体上公道保证,只能在一定的范围或程度上揭露企业在环境经济活动方面的重大错误。同时,受审计能力的限制,环境审计方法夸大审计本钱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夸大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答应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为必要条件,并且环境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本身可能就存在缺陷,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这正如查特菲尔德所说,由外行组成的法官和陪审员不仅看到了审计职员检查账簿的方法的缺陷,并且还承担了制定审计准则的任务。  当然,受审计本钱或审计手段的,审计职员有时不得不省略一些必要的审计程序,而只抽取一部分业务进行审查,而这势必造成主观的结论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从而增加审计风险。 
上一篇:浅析我国审计收费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