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目的与组织目标(2)
2017-08-14 06:38
导读: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我们从权变理论上分析,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最好的适应于环境,必须是“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其环境要求达到最佳的配匹”
债权人的审计需求。我们从权变理论上分析,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理想的目标,最好的适应于环境,必须是“组织的内在特征与其环境要求达到最佳的配匹”,作为开放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组织,其物质、信息、能量的来源都依赖于环境之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特别是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周边组织对企业组织的要求就更高了,在企业的扩大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来源依赖于金融机构,由于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问题一直是金融机构所要遵循的原则,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贷款决策的准确性,需要通过审计揭露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和弊端,以降低或消除信息风险。从资金的效益角度来看,能够持续产生利润的企业是金融机构愿意看到的结果,审计的目的也体现出金融机构与资源所有者共同的动机,正常、良性、富有创新、持续增长是所有审计群体的目标,那就是组织所追寻的目标。
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有不同的审计目的,通过对构成审计信息使用群体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分析,研究每一利益集团利用审计的动机,我们就可以发现不同的利益集团对组织运行的目标又有不同的追求。
随着组织不断分化和扩大,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不确定性因素也随之增强,新的常规化、标准化、理性行为重新制造了新的确定性因素,如果我们拒绝这些新的确定性因素,那无非是把整个组织推向危险的、不可预测的边缘。所以“应该通过以经验为根据的调查研究而不是依靠假设,来分析和了解组织环境变化的程度和方向”,审计就是组织创造新的确定性的一种手段和制度。
组织目标与审计
什么是组织的含义?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管理学和现代组织理论规定,一般的组织泛指各种各样的社团、企事业单位,它是人们为了不同利益进行合作活动所形成的系统结构。管理学中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或角色结构)。一般它包括如下几层意思:组织是寻求共同目标的高度形式化的集合体。组织之所以存在,只能是因为它执行一定的功能,否则就失去其存在的理由。而组织能够存在并发展下去,就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目标。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设施和机制。组织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就要看组织内各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程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看组织结构是否合理有效。组织是整合不同利益在不同层次开展分工协作的统一体。组织为达到目标和效率,就必须进行分工协作,把组织上下左右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这里所提及的组织实际都是一种开放性系统组织,也可以说是复杂适应性系统。它们本身与环境构成了密切而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组织最终的目标就是适应环境,与环境构成一种连续而有效的互动关系,并促进自身的持续性增长,目标构成了组织的一部分。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而所谓目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所达到的目的或结果。通常具有可预测性、可计量性、有形性和激励性等特点”。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奋力争取达到的所希望的未来状况。具体的讲,目标是根据企业(组织)宗旨而提出的企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预期成果。作为开放系统组织其构成的各要素(或子系统),都具有一定目的性,它们的存在不但体现在能够满足整体目标而且能够实现整体组织的目标,审计作为组织系统中的一个职能要素(或子系统),其运行、功能的发挥,应该服从于组织系统的目标。既然组织与组织目标具有一致性,那么审计如何为实现目标服务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从目标统一原理来看。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组织结构的目的在于把人们承担的所有任务组成一个体系,以便有利于他们共同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那么作为审计所涉及的所有成员实际上就是为了这个统一的目标而开展工作的,以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尽管各方的职责不同,但是维系整个组织的良好适应性、创新和持续性增长就是各方统一的目标,也是审计最理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