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审中的经济责任审计(2)
2017-08-15 03:03
导读:1.检查企业资产的治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除同财务收支审计一致的内容外,还应特别留意有无因被侵占、遗失、损毁造成存货等资产盘亏,应收帐款
1.检查企业资产的治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除同财务收支审计一致的内容外,还应特别留意有无因被侵占、遗失、损毁造成存货等资产盘亏,应收帐款实收率如何,经营性固定资产有无被闲置或侵占,净资产增值部分是否按规定进帐,投资资金来源是否正当,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题目。
2.检查企业负债情况。主要查明工资总额的计提是否超过规定的工资计划,新增效益工资的是否正确,有无将已实现的销售收进、劳务收进或收取其他单位的回扣等隐匿在应付款或预收款帐户,是否及时申报纳税,是否按国家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各种税收及附加,有无少交或长期拖欠的行为等等。
3.检查企业损益情况。主要查明有无随意调节本钱、利润的行为,各种投资收益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分配利润,有无隐瞒、转移收进,利润解缴的帐务处理是否合规,有无擅自截留利润,有无因领导责任造成虚盈、虚亏或潜亏挂帐等题目。
4.在进行以上三方面检查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公道、有无罅漏以及执行情况和效果。
5.如发生产权变动,调查在其过程中有无因领导决策造成资产贬值、流失等。
6.根据责任目标分析并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预先制定有赏罚方案的,再进一步计算出具体赏罚数额。
7.书写审计报告。一方面对责任者的业绩作出评价,标明各项指标完成数值或比例,建议赏罚;另一方面指出内部治理或经营拓展方面的题目,提出意见和建议。另外还可就企业的变化提出改进责任目标的建议,以利激发责任者和企业其他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三、内审中责任审计的风险及控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内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与被审单位责任者及员工较为熟悉,发现题目却不好意思深究,情况调查不够深进;对被审单位以往情况比较了解,轻易产生麻痹思想而简化了相关程序,或形成思维定势,对企业已发生的变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被审单位对固有的审计步骤和也已十分了解,提前做好了“预备”,使调查取证增加了难度等等,同时还存在其他一些不可控制的风险。
由于审计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事”,涉及的多、范围广,内部大,其风险要比其它类型审计大得多。因此,内审机构应加强风险意识,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全过程中贯串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不可控的审计风险,可通过猜测、评估、转移、回避和自我保障等多种途径来缓解或抑制。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应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严格执行审计规范中对审计内容、方法和程序的有关规定。具体做法除按常规手段加以防范外,还需留意以下几点: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既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公道、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具体审计并予以揭示,从而降低了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和治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做足内控评审的功夫,已经奠定了责任评价的基矗
2.公道确定审计重点。通过分析企业盈亏指标、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业务经营指标、员工工效指标、本钱控制指标等一系列最能反映企业各项情况的数据以及这些指标的影响因素来确定审计的重点,根据重点进行局部详查,保证了正确的工作方向。
3.有效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可积极拓展审计线索的来源,多接触基层员工了解情况,与相关企业和部分取得联系,查帐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还可考虑适当引进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并结合帐目基础审计方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达到进步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风险的双重目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4.、正确地作出审计评价。评价语言应规范、标准,力求量化、全面、直观、明确。对不属审计范围、非审计内容、审计工作未涉及的事项或证据不足、性质不明的事项不做评价。评价时留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责任者的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