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的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2)
2017-08-15 05:02
导读:四、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设想 (一)完善内审委员会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就是必须具备完善
四、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设想 (一)完善内审委员会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内审委员会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国国有大型集团、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大都设置了内审委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许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设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聘任和解聘外部审计师,并辅助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解决公司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层有关财务报告的争议意见;审查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为公司董事会使用财务信息及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完善的内审机构应该做到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才能在风险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了解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蕴涵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了解:1.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2.市场波动风险;3.政策环境变动的风险;4.科技进步风险;5.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外部环境的风险。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要随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效利用环境的变化,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确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是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风险容忍度较大,说明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强,在容忍度范围内的小风险可以采取通常日常应对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范、资本结构等确定风险容忍度,在风险事件来临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在市场环境下,企业会面临各种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企业内外环境,找出所有会给企业带来威胁的风险,并从中确定几个最主要的风险。再对这几个关键风险进行容忍度的量化分析,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 (四)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关键。是对企业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以形成风险监控列表。 风险识别首先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以风险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有效识别风险。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生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最后,审计委员会还要关注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其次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所搜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繁度,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及其成本的高低。针对企业制定的详细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分别评估每一计划的风险,再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要素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委员会要对已有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风险分析中不仅要关注风险的数量方面,而且要关注风险的属性方面或其他承载价值的后果。 (五)应对风险 根据本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内审委员会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审委员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的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六)监督风险发展状况 风险不是静态的,风险的数量和可能性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持续的监控对有效地管理风险是最基本的。内审委员会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控,使企业明确在下一步的风险处理中应当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了解风险评估的正确性,为下次评估提供经验教训,明确风险回应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控制成本费用。 (七)评价风险带来的影响 一个风险事件结束后,审计委员会应将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成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经验。在风险总结中应包含对以下内容的评价:1.风险识别是否完整;2.风险衡量是否准确;3.应对措施是否有效;4.监控手段是否合理;5.风险事件的后果。经过这个环节,可以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使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