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将经济资本治理导进责任审计(2)
2017-08-18 01:48
导读:结合经济资本治理考核,完善行长任期(离任)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设置原则。 一是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覆盖
结合经济资本治理考核,完善行长任期(离任)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设置原则。
一是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是指指标体系要覆盖业务经营的主要方面,各项指标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全面反映经营业绩和治理状况。同时由于经营指标数目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捉住和采用有典型代表性、能重点反映任期责任履行情况的指标,使设定的指标全面而精确。
二是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承认、重视现实的基础上,指标应按照静态看贡献、动态看的原则设置,既静态反映任期某时点的经营业绩,又动态反映任期末与任期初相比各项指标的增减变化趋势;既纵向比较在系统内的贡献、名次,又横向比较在当地同业中的市场份额。
三是资本计划指标与综合业务经营计划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固然在治理上有所差别,经济资本计划治理与信贷计划治理和综合业务经营计划治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继续性,其治理的原则和目标是一致的。与信贷计划治理相比较,经济资本计划治理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在现阶段尚无法取代综合业务经营计划,信贷计划治理仍要坚持,但受经济资本计划的约束。因此审计指标体系设置也应两者兼顾。
(二)设置框架。
笔者以为应根据具体的审计期间,结合当时经营目标考核指标、等级行考核体系来设置评价指标,并顺应经营目标考核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结合当前推行的经济资本计划治理,应包括以下指标:
1、反映市场竞争能力的评价指标。包括:期末存款余额、人均存款余额、任期内新增贷款质量、存款当地市场份额增长比例、人均存款增加额、中间业务增长率等。
2、反映经营效益高低的评价指标。包括:任期内历年利润完成情况、累计增盈减亏额、人均实际创利增长率、贷款综合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收进用度率等。
3、反映风险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尽对额下降率、月均不良贷款比例、不良贷款清收、盘活、保全计划完成情况、客户退出计划完成情况、任期内新增不良贷款比例等。
4、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指标。包括:经济资本余额、经济资本回报率、贷款经济资本率、经济资本增量(增长率)计划执行情况。
(三)指标。
上述指标有的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被审计人的经营业绩,有的则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如存款市场份额增减应考虑本行及同业的机构撤并因素的;不良贷款占比的变化应考虑新增贷款的稀释作用,以及剥离、划拨等因素的影响;信贷增量计划考核要结合经济资本总量和信贷类经济资本增量计划完成情况分析,才能真实反映其高风险业务和低风险业务发展的比率等。因此,单纯罗列评价指标是不够的,必要的分析说明是审计真实客观性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