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研究(2)
2017-08-18 04:38
导读:三、完善民营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要正确定位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以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
三、完善民营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要正确定位
内部审计的组织设置是其开展工作的基础。我们以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不应该有同一的模式,其组织模式的定位应与企业的形势、经营规模、内部组织结构、治理体系等相适应。在企业制度下,财产的终级所有权和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是分离的。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里,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人”会格外关注内部审计,至于设置何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由民营企业根据其经营规模、治理复杂程度等确定。根据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国际内部审计的通常做法,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模式可供选择: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制民营企业,可以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而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不设审计机构,其内部审计可以向外发包,即第三方可以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但企业最好要保存内部审计长,以监视审计业务的执行,并担当在师事务所和治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与要正确定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1、从过往注重审计多少次,查处多少的地毯式覆盖转变到注重风险领域;2、审计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3从逐部分审计转变为全业务过程审计;4、审计的着眼点从某个局部转到全局范围。
1、加强风险治理,改变审计观念
加强和改善风险治理已忧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成了民营企业治理当局十分关注的题目。而风险治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控制在最低程度。风险治理首先要求在组织中发现那些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的识别要通过对组织的进行,这种分析既包括审计职员客观的金额测试,也包括主观的判定。其次将分析的结果与以为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组织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风险治理所涉及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投资风险治理、外汇风险治理、利率风险治理、商品价格风险治理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2、围绕规范化建设,加强内控制度评审
现代民营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建立严密的、完善的控制系统,严格的、的治理制度,有效的、畅通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着重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严密性、完善性,治理
规章制度科学性、完整性,方法措施适应性、有效性。通过检查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经营治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漏洞,及早提醒经营治理者采取措施加以改进,起到标本兼治,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实践证实,任何企业的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高,效益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低,效率就底,错弊情况就多。内部审计职员利用其相对超脱的地位,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贯彻执行,对执行的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企业最高治理当局更全面、公道地设计、安排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的应有作用。超脱的地位和综合性的评价职能,使内部审计具备为民营企业经营治理提供多种服务的机会与能务,发现其他职能部分所难以发现的题目,更能从全局出发,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民营企业最高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逐渐转向治理效益审计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西方跨国公司是基于利用规模经济,进步经济效益的这一原理发展起来的,基着眼点就是为企业谋取最大的利润,因而其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注重治理和经济效益审计。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突破传统的审计思路,逐步向突出治理和经济效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