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判定偏误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2)
2017-08-19 06:54
导读:三、审计判定偏误的形成机制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职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职员的专业判定进行
三、审计判定偏误的形成机制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审计职员实施审计时,应当对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事项以及审计职员的专业判定进行记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反映在审计活动中,审计职员的知识、经验乃至性格、习惯、心态等个人因素都会被带到审计专业判定过程中,从而影响审计专业判定的结果。审计专业判定具有主观性特征,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由于明智公允的专业判定是审计职员对重要审计事项在公道认知猜测基础上做出的正确而科学的审计决策,意味着审计职员所决定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所选择的审计能节约审计本钱,规避审计风险,进步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反之,专业判定失误,意味着审计风险剧增,难以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 导致审计判定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审计职员的所谓理性,但这种理性是有限的。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处理信息和具体决策时都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审计职员亦不例外。这些错误包括:不能明确决策题目、不能熟悉到审计所需的所有相关证据、在获取和鉴定审计证据时带有偏误等。这些错误都是有限理性的结果。 1.高估能力造成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职员过分相信他们作出正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比如,由于审计职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以及他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定,以为某账户不会存在重大差错和弊端,而事实恰恰相反。 2.易忆性形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职员在判定审计事项是否可能发生时往往根据被判定的审计事项是否轻易被回忆并确定其发生的概率大小。一般而言,形象鲜明或近期的经验更轻易被记起来,所以被以为发生的概率较大。比如,在审计职员刚刚完成的业务中,应收账款项目存在很多重大错报,因此就以为所有客户的应收账款项目都很有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即便是这种情况相当少见。 3.信息修正偏颇导致偏误 这一偏误是指审计职员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判定的出发点,但随后出现的新信息不足以抵消最初的。但随着行业竞争、职员调整等新情况的出现,审计职员往往不能根据新情况对原有结论进行修正,因而以不充分的信息作出的判定产生偏误就在所难免。比如,当审计职员对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性测试时,他以往年的实际偏差率5%作为今年的最初预期偏差率,但自往年审计之后,该循环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职员调整,审计职员没能根据当前年度的变化作出适当调整,产生判定偏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4.忽视大样本而造成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当审计职员要靠多次观察来获取信息时,往往忽视样本量,忘记了大样本通常更正确的事实。由于小数置信律的作用,审计职员只想到小样本中获得的数据同大总体的相似性,而没有考虑由于样本大小不同而导致其代表性的不同,因此在判定时往往高估小样本结果的可靠性。比如,在确定存货的控制风险水平高低时,审计职员只从客户当期记录的一笔业务中抽了4%,并信赖这一样本,从而造成系统性的抽样不足。 5.偶然性均匀化造成偏误 这是指审计职员经常错误地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偶然性将使得各种情况发生均匀化,也就是说以为随机结果总是随机的。此类偏误的常见情况是:当审计职员检查一系列销售数字时,他可能期看见到随机上下浮动的数字,并会错误地解释分析性复核程序的结果。 6.性格缺陷产生偏误 这一偏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审计职员过分相信他们做出正确估计的能力,任务越困难,过分自信的倾向表现得越明显,而过分的自信就会产生判定偏误。比如,由于审计职员过分相信已有证据的适当性及其正确解释证据的能力,所以在没有收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就作出判定,以为某账户不存在重大错报,而事实上却存在重大错报。另一方面是指审计职员过分优柔寡断,畏手畏脚,裹足不前,该判定时不判定,导致审计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引起审计判定偏误。 7.联想惯性偏差产生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假如审计职员曾见到某些审计事项在一起出现,他就会高估这些事项总是一起发生的可能性。此类偏误的常见例子是:审计职员过往见到当主营业务本钱下降时存货周转率就下降,那么现在就不会充分考虑其他原因造成存货周转率下降的可能性。 8.频率判定偏颇导致偏误 此项偏误是指审计职员在进行审计判定时,忽视了某种情况在整个总体中出现的相对频率,从而导致他错误估计这种情况在特定情形下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