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环境审计依据(2)
2017-08-21 06:17
导读:3、共益性。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地球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为环境。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
3、共益性。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它包括地球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为环境。环境保护不只是某一部分、某一地域或某一国家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题目,环境污染没有疆界,环境保护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境审计依据无论是规范行为还是调整利益关系,终极目的与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因而,它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和公益性。
三、完善环境审计依据的必要性
环境审计依据既是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又是审计组织开展环境审计的条件。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依据是十分必须的。
1、我国的环境状况,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我国正处在化和城镇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方面,未能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从自然界取得的资源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资源浪费严重。大面积植物被无计划地砍伐,土地过度耕种,技术水平低下的矿产采掘,使有限资源被加速吞噬,造成资源日渐枯竭;野生动物,频遭偷捕。这些导致再生资源的生长与捕捉比例失衡,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浪费。第二,开释到环境中的生产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一些生产产生的噪声殃及居民、学校、、机关;废气进进大气圈,形成酸雨;污水通过各种渠道进人水域,污染河道和农田系统,污染饮用水源。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十分严重;而环境遭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潜伏损失,更难以估量。凡此种种,说明环境状况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以规范企业和人们的行为,使环境治理有法可依,从而,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法律环境。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我国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夸大人类的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二是夸大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时,力求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同等,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快发展而他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要实现这种可持续性目标,也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否则,难以遏止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快速增长的不良现象。
3、拓宽审计领域,需要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环境审计是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相同一的纽带。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以自然再生产过程为条件条件,而自然再生产又受到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影响。要使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关键是加强环境治理。而环境治理责任是由政府部分及企事业单位具体承担的。其责任履行情况如何,需要由独立于环境治理者之外的第三者加以监视、鉴证和评价。审计组织以其超脱地位和特有的功能实施环境审计,对环境治理所发挥的重要促进和保障作用是其他机构无法替换的。目前尚缺乏环境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只有通过环境审计的立法,扩大环境审计权限,建立可操纵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才能发挥审计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特殊作用。
四、完善环境审计依据的对策
1、加强环境审计立法,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就要有环境审计依据。假如环境审计法规不完备、不配套,则审计监视难以实现。近二十年来,我国固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乏具体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已颁布的《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环境审计的和具体实施办法,使环境审计实施缺少法律依据。因此,要通过立法,完善法律体系,使审计组织在环境监视、治理方面有特定的审计权限,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具有可操纵性的环境审计工作细则,使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等走向制度化,使环境审计的实务操纵规范化,进步环境审计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