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效益审计发展的瓶颈题目探讨(2)
2017-08-25 04:57
导读:首先我国审计机关目前大量开展的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相关配套政策执行状况的专项审计行为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正当、合规性和是否贯彻节约、公
首先我国审计机关目前大量开展的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和相关配套政策执行状况的专项审计行为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正当、合规性和是否贯彻节约、公道有效原则方面的审计。正当、合规性的检查依然是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方式和手段,而是否贯彻节约、公道有效原则方面的审计明显已经具有了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理念和雏形。实际上我以为我国审计机关的这种审计形式已经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由于它的主要审计目的中已经贯串了审计查处资金的使用上是否贯彻了经济性、效果性和效任性的效益审计原则,固然将正当合规性依然放在首位,恰恰体现了我国审计紧扣脉搏,服务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需要和监视各级政府职能部分贯彻执行财经纪律的现状的务实原则,也同时符合效益审计不脱离财务收支审计和依靠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原则,顺应了世界各国审计机关的基本惯例和做法。在这一领域,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在过往多年的审计中已有很多案例可以印证,如对投资审计中的国债专项资金审计;财政审计中中心补助地方资金专项审计;农业和社保审计中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审计等等。固然我们没有直接提出效益审计,但是对资金使用的浪费损失、决策失误、治理不严和效益不高等方面题目的审计监视力度逐年加大,越来越具有效益审计的特征。
其次,我国各级审计机关近年来开展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也是一项我国政府审计的大胆尝试和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从其审计的目标、意义和范围、方法等方面来看,无处不渗透着绩效审计的影子。如《关于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题目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财政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作假账;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情况;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上述审计的特征固然和西方绩效审计没有必然联系,但殊途同回。在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每年的绩效审计报告中有相当部分审计也是对政府机构是否履行法定职责的业绩状况的审计,仅仅不同之处是绩效审计主要反应政府机构履行责任情况而不是领导者个人。如该国联邦审计署 2000年对当的出进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治理绩效审计、1998年对儿童帮扶部分的治理职责履行情况的审计等都属于此类审计。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二)建立中国特色应该是公道地鉴戒西方绩效审计理论,不能照搬照抄
近年来,不乏各种有关效益审计的理论和成果,但大部分停留在对西方国家绩效审计的赏析和研究上,而忽视了上述的我国审计机关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以来的审计理论、实践创新和对世界审计发展的贡献。回纳起来,美英等国的绩效审计或综合审计理论主要在以下方面和我国的政府效益审计不相适应:一是绩效审计是建立在比较真实、合规的基础上,而我们是在真实性、合规性题目都还比较多的情况下做这项工作。二是国外绩效审计在健全的法律的框架下规划、实施和发展,普遍采用国际公认的审计标准,在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经济政策和公共财政资金运行准则与国际上的标准差距甚大。三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周期普遍较长,适应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业绩、效能评价,但对于我国这样处于市场经济雏形的急速发展变化的经济政策环境显然不相适应。四是审计从业职员的素质普遍较高。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它需要聘用很多专业的优秀人才,诸如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绩效审计还要求审计职员非常深刻地了解政府工作,并在评议政府业绩时具有很深刻的判定。所以绩效审计职员需要比一般公务员具有更多的不同的才能和更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这方面的人才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是比较缺乏的。
因此,开展我国政府效益审计不能脱离我们的国家、体制的实际,只有深深植根于我国经济现状和治理实际这块土壤,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牢牢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脉搏,服务大局,摸着石头过河才能趟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效益审计模式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