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效益审计发展的瓶颈题目探讨(3)
2017-08-25 04:57
导读:(三)政府效益审计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世界上通行的惯例,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而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公营部分、公共工程
(三)政府效益审计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方面世界上通行的惯例,绩效审计的主体是政府审计机关,而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公营部分、公共工程项目、公共事业等。基于此,笔者以为,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就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开展的对政府各部分、各单位和享受公共财政资源的公益部分的履行法定职责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审计监视,而应逐步减少和取消对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实施政府效益审计行为。另一方面,开展效益审计也不能一挥而就,应循序渐进,从现在开展的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做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在集中查处效益低下和治理混乱等综合性时,应当限定一定的审计范围、期限,否则审计质量会应范围的扩大、审计期间的拉长等因素而降低,失往效益审计的权威。
二、我国效益审计的指导和准则体系亟待建立
效益审计质量的好坏,对的大小,受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的重视程度等无不取决于审计的方法、
评价指标或衡量标准是否得到社会的公认。在西方绩效审计中有一个通行的原则就是绩效审计应当克服和消除由于不同的审计职员而得出不同的审计结论的题目,达到这一效果的唯一途径就是每一项效益审计都应首先确立一套公道的审计方法,其次确立得到包括被审单位在内的社会公认和普遍尊重的指标和标准体系。题目在于效益审计由于审计对象不同,审计机关和职员不能为效益审计提供同一的方法和技术。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完善和补充一些指导性的方法和准则、标准体系。这也是当前澳大利亚等绩效审计比较发达的国家通行的做法。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一是审计机关的各行业审计治理部分应在普遍开展的专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着手建立和积累行业性和专项性的审计方法,将重大审计项目的方案、计划和审计案例予以回类和建档,逐渐将一些常规审计项目的方法和标准予以基本规范,形成较为成熟的审计方法库、标准库。定期以行业审计方法指南的形式发布,供广大审计职员鉴戒和采用。
二是国家审计机关应立即着手编辑我国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方法指导书等,将各种类型的审计方法、可利用的相关审计准则和标准推荐给审计职员使用,不但吸收政府审计中的和方法经验和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利用我国审计机关治理协调各级内审组织的特点,将重要行业内审机构的主要方法和指标评价标准等予以整理发布,促进效益审计的协调发展。
三是积极国外审计组织的先进方法、经验和标准体系,充分加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我国审计机关已经和很多国外审计组织之间搭建了友好交流的平台,只要积极沟通和协商,并及时学习交流的体会,就不难把握他们的先进经验。
三、开展效益必须大力推进审计公告制度
关于审计公告制度,近两年已经在审计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可以说它在我国的出现,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具体这里不再赘述。应当讲,效益审计和审计公告制度是不可分离的两种审计现象,效益审计结果若不能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和媒体公然,其审计影响力将大大减低,甚至得不到被审单位和相关部分的尊重。由于效益审计的主要成分是揭露损失浪费、效率低下、治理混乱的题目,从我国现行审计的地位和审计处置手段来说,审计机关若沿用以前只将效益审计结果上报上级主管部分的处理方式,势必因部分利益驱动使审计发现的题目被淡化、被搁置、甚至被否定。而审计公告形式实际上是审计部分把效益审计结果和审计处理的权立交给了社会,交给了人民群众。使被审计部分和相关部分自动接受公众和***的监视,真正发挥了效益审计的威力,使效益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这样做也符合国际惯例,使国家审计向社会公然、公平和透明,同样也使审计机关和审计职员在行使审计这个公权力的时候有所压力,并使压力变动力,精益求精工作方法,进步审计质量,服务经济发展和公共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