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抗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的主要难点及对(2)
2017-08-25 05:49
导读:难点之四,审计结果公信力要求高于常态,过程透明。 审计结果公信力是审计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这次跟踪审计结果具有国际国内社会各界、
难点之四,审计结果公信力要求高于常态,过程透明。 审计结果公信力是审计工作完成好坏的重要标志,由于这次跟踪审计结果具有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各层次的强烈关注度,因而千方百计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显得十分重要。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在跟踪审计全过程中,征集聘任一定数量的赈灾特约审计员(国内外各界相关代表人士)参与各级审计机关的跟踪审计相关活动,让其切身了解跟踪审计的过程、方法、工作标准、审计依据、质量要求等,并对阶段性审计结果和最终审计结果发表参与意见,应是提高本次跟踪审计结果公信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赈灾特约审计员的征集应采用社会化举荐与政府审核批准相结合的方式。 社会化举荐就是各级审计机关公开向社会征集并由各界捐助者(如企业、团体、个人等)举荐有代表性的赈灾特约审计员2名以上,如无举荐对象可由审计机关特邀对象。 政府审核批准就是政府主管审计领导对照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审核批准。赈灾特约审计员聘任资格条件由国家审计署临时制定颁布试行。
难点之五,非常规性审计规范或有缺陷,注重建设性。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和监督规范,因此这次跟踪审计有必要采用“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方式,着力解决好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的具体依据及标准问题。 2、除搜集国家、政府部门原已颁布的一些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规定外,重点归纳整理好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这次抗震救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及时制订颁布的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管理使用办法、意见等规定,及时下达各审计机关作为明确的工作依据和标准。在此之前,各审计机关应按照“边审计,边完善规范”的要求,先将跟踪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积极有序地开展深入。 3、相关职责部门要勇于正确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研究单独或联合制订下发跟踪审计过程中遇到不明确又急需的一些执行依据,如捐赠物资的计量折价办法、审计信息发布规范、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核算规定、违纪定性及处罚标准等,积极为救灾资金和物资收支的监管工作健全完善法规依据。 这次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是国家审计署应对新时期突发事件审计工作的重大创新,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及全国人民高度关注,全球各国政府和世界人民也在密切关注,这也是对国家审计组建发展以来应对突发事件,与时俱进地展开创新审计工作能力与水平的最严峻实战考验。正如赴四川灾区审计一线的刘家义审计长告诫8万名审计干部,“这项工作完成不好,我们就无法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对此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应有足够重视,要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科学创新审计方法,按照国家审计署的统一部署,作为高度的
政治任务,及时圆满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跟踪审计工作。
难点之三,突发重大事件后全国性非常规审计的有效联动,整体“一盘棋”。 解决这一难点的重点思路与措施: 1、迅速做好地方审计机关对救灾款物自发跟踪审计向由国家审计署统一组织部署审计的过渡衔接,确保步调一致,口径统一,规范操作。 2、明确划分各级审计机关跟踪审计工作对象范围,防止交叉重复,结果数据混乱。如单位捐助情况审计与审计对象管辖范围衔接,个人捐助情况审计与地方行政区辖范围衔接等等。 3、跟踪审计动态要求由审计署指导机构与各级审计机关直接电子信息勾通下达,促进时效快捷,联动迅速;审计统计及调查数据由各级审计机关汇总直接汇报与逐级汇总并审核上报相结合,并明确审计质量奖罚责任。
难点之四,审计结果公信力要求高于常态,过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