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大胆引进人才创造特色品牌——兴化图书馆开展

2013-10-18 01:09
导读:计算机论文论文,大胆引进人才创造特色品牌——兴化图书馆开展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地方文献工作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及对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本馆借助引进人才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引进人才 地方文献 特色服务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B

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它已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优势,其它类型图书馆与其无法竞争。地方文献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大量的现行文献资源还在不断产生。它包容着人类文化遗产和文明成果,代表着人类的总体性存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长存。

当前,一些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难有起色,少见作为。其主要原因除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资不力等外,也与图书馆自身的因素有关,如无专职人员的设置,无工作成效的检测与激励机制,无收集范围及重点的确立。其根本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收藏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公共图书馆长期开展读者信息服务,使得图书馆员具备对读者需求较为了解、对各种信息资源容易把握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在“文化事业单位”模式下的图书馆,很大程度上如同一个机关。要做好文献资源建设等特色工作,必须彻底改变封闭式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允许和鼓励具有专业技能者以“社会人”身份自由地流动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行业内外,增添图书馆的活力与后劲。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而地方文献正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文化遗产,取其精华而用之,必将对社会的文明、人类的进步产生独特的作用。为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馆勇于创新,在财力和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开设“楚阳文化服务部”,引进人才,筑巢引凤,聘用我馆读者张培元为资料员,实现了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将静态的书籍资源与动态的读者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该读者爱好兴化文史和擅长谱牒学研究,长期利用图书馆,日积月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吸引了我市一批较有名气的文史研究者,对我馆在开发、利用、研究、收藏地方文献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楚阳文化服务部”不仅是我馆开展地方文献征集、研究和服务的机构,而且成为我市文史爱好者和广大文学青年进行学术活动和交流的“沙龙”。

1 积极开展文史研究,为学术研究提供服务,成果累累。

我馆古籍馆藏丰富,有2万多册。如何开发研究古籍,已成为我馆的工作重点。读者张培元在整理古籍资料过程中,发现了若干颇有研究价值,被学术界认为已不复存在或不为学术界所知道的史料。如发现了世界老年保健及食疗创始人宋代兴化籍人士陈直的《奉亲养老新书》,为中科院院士、国家老年保健学专家陈可冀教授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见的珍贵资料;发现了在清代乾隆年间“文字狱”中被毁的王仲儒编年体诗集《西斋集》中部分作品,对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徐述夔《一柱楼诗稿》案”、“王仲儒《西斋集》案”颇有参考价值;发现了“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老师陆种园的《陆仲子遗稿》,有助于研究郑板桥诗词传承情况,并改变了过去学术界认为陆种园诗词仅有手抄本的成见;发现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有关资料,对确认周恩来母亲祖籍及万青选在淮阴的藏书对少年周恩来人生的重要影响大有裨益。相信这些弥足珍贵的研究成果,将会引起国内史学界乃至世界老年保健学领域的关注。

研究文史需要追溯历史,静态的文史资料需要与动态人物资料相联系。由于各地人物具有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图书馆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走访外地的名人或名人后代、馆际互借、实地考证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史料。同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不断完善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我馆地方文献,让读者充分享用图书馆馆藏,经过读者提炼加工再创作,来充实地方文献,形成良性循环。张培元同志在整理古籍,征集地方文献,开发二、三次文献的同时,通过实地走访、考察,结合已有的地方文献,共同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张培元与文友张从义合写了《昭阳十二景》、《儒学街史话》、《兴化十家百年老店》等100多篇文章,先后发表在《泰州日报》、《扬子晚报》、《泰州晚报》、《兴化日报》、《兴化快讯》、《楚风月报》、《泰州通讯》、《中国盐业》、《今日商报》、《都市圈》以及《楚风》等报纸及刊物上,并被新华网江苏频道兴化站、兴化政府网站、兴化教育网“人文兴化”等众多网站转载,部分文章传往台湾,勾起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产生较大影响。张培元撰写了《“儒学街明清文化街区”资料》等,还计划与张从义合作撰写《兴化十大名镇》、《东营话旧》、《兴化古街巷文化》、《兴化市河、古桥述旧》等若干系列文章。此外,张培元个人计划撰写和编纂《兴化百家姓寻根》、《泰州主要姓氏探源》、《施耐庵家族史研究》、《郑板桥家族渊源》、《京剧大师梅兰芳家族史与泰州祖系》等姓氏学、谱牒学论文集。

上一篇:虚拟演播室的场景定位分析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