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功底深厚、治学严谨、成就卓著的学者。从青年时期起,鲁迅就十分注重绍兴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直至逝世前几年,还在继续校勘会稽先贤的遗著。其中《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是他研究绍兴地方史志的代表性作品。
一、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与概况
鲁迅自1912至1935年间,辑录或校勘了二十余种古籍,撰写了32篇序跋。其中属绍兴地方文献的,除了《会稽郡故书杂集》收录的八种以外,尚有《范子计然》一书。此外,鲁迅辑录的谢承《后汉书》、谢沈《后汉书》、虞预《晋书》、虞喜《志林》、魏朗《魏志》等书虽非绍兴地方史志,但其作者皆绍籍学者。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保存故乡文化遗产的良苦用心。
《会稽郡故书杂集》一书,据《鲁迅著译年表》考证,是鲁迅在1910年任绍兴府中学堂教员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搜集辑录的,1914年12月在《绍兴教育杂志》第二期,发表了该书序言,1915年2月全书在绍兴首次木刻印行,均借署周作人名,1938年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杂集》是鲁迅早期辑录的古代佚文集,共收: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前四种主要记述古代会稽人物事迹;后四种则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所录佚文大都辑自唐、宋类书及其他古籍,如《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寰宇记》等,并经详细比较、校勘、补充而成。鲁迅在所辑八种绍兴地志前面,均写有短序,介绍原书及作者情况。另有总序一篇,冠于卷首。这些对于读者深入了解、研究绍兴古代历史,大有裨益。
鲁迅辑录绍兴地方文献的目的,其一,继承和发扬古越文化的优良传统,唤起人们爱国、爱乡的良知。在该书总序中,鲁迅赞颂故乡:“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鲁迅全集》第十卷)在青少年时期,鲁迅常抽暇游览、瞻仰古越的名胜古迹,凭吊先贤活动的遗踪,“十年已后,归于会稽。禹勾践之遗迹故在。”而“士女遨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曾何夸饰之云,而土风不加美,”这使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重。数典忘祖,世风日下,也使鲁迅倍感焦急。于是,他就想用先辈的奋斗业绩教育青年:“是故叙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从中可以看出鲁迅辑录会稽古籍,是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其二,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鲁迅的愿望是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即所谓“归魂故书”。绍兴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几乎各朝每代都有著述传世,“载笔之士,相继有述”,然而由于长期的社会动乱,“五代云扰,典籍湮灭。旧闻故事,殆鲜孑遗。后之作者,遂不能更理其绪。”有鉴于此,鲁迅不辞辛劳,在极其枯燥乏味的故纸堆中,日以继夜,爬梳整理,“其所造述虽多散亡,而逸文可考见一二。存而录之,或差胜于泯绝尔。”研究历史,必须以文献和实物资料为依据,治史者最感困难的是资料的匮乏。不是史家的鲁迅,做了史家不曾做、或“不屑”做的工作。鲁迅此举,可谓功德无量,对于越文化史的研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鲁迅研究绍兴地方文献的学术价值
鲁迅所校辑的绍兴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其一,为后人研究绍兴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绍兴人杰地灵,历代学者曾写有大量有关家乡的地志著作,但在唐宋以后散佚甚多。如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锺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五书,隋志和新、旧唐志均有著录,宋后散佚;再如贺循《会稽记》,隋志尚著录一卷,而新、旧唐志已不载;又如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两书,无论是《隋书·经籍志》或是新、旧唐志,均无著录。由此证明流失情况的严重,它给后世研究者带来许多困难。鲁迅稽古钩沉,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索以上各书的片言只语,汇辑成册,虽然耗时劳神,但其意义十分重大。正如鲁迅所说:“吉光片羽,皆可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