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略述毕业论文

2014-04-01 04:30
导读:计算机论文论文,我馆地方文献工作略述毕业论文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1. 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地方文献是


1. 地方文献和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是“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影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簿籍等。”(1)这句话道出了地方文献的含义及其区域性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特点。而区域性正是地方文献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地方文献之所以为地方文献的根本原因所在。

地方文献的类型主要包括地方志、地方史、谱牒、论著、地方档案、地方出版物、地方丛书、地方年鉴、地方百科全书、地方人士著作、地方人士碑志、地方图录等等。现代的地方文献中还包括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等,并逐渐出现了非印刷型的缩微品、录音带、录像带、磁带甚至光碟等新成员。因此,今天的地方文献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己非昔日可比。

地方文献工作就是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及利用的工作。在我馆,这些工作由我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库(惯称地方文献室)承担。笔者作为我馆地方文献室的工作人员,现就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思考,旨在与在座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和学习。

2.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回顾。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大约始于1989年,是由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始的。我馆的地方文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几年来,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2.1 地方文献筹集阶段:时间跨度大约从1989年下半年起至1992年底新馆正式开放之前。这一阶段,我馆正处于拆建时期,上级有关部门决定在图书馆新馆建成后于其中设立专门从事地方文献工作的部门。于是我馆由特藏部负责,着手收集地方文献方面的资料。开始只是从各地报刊上摘录有关文献,后发展到从社会上征集。我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得到了佛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1991年,佛山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通知》,规定凡市直机关、各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新闻出版、科研机构,厂矿、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所编印的史志、简报、通讯、书籍、杂志、报刊、学报、手册、年鉴、地图、图片、照片、画报、资料汇编、统计资料、会议特刊、不论铅印、油印、影印,专刊、科技资料、成果汇编、产品目录、等公开流通发行的刊物, “不论铅印、油印、影印,除按佛办字[1985」27号文要求送达的部门外,均应一式三份寄送市图书馆”(机密性文件,刊物除外)。据估计,到新馆开放之前,我馆通过接受寄送、捐赠、上门收集等方式收集到各类地方文献资料大约四千册(份)。这一阶段我馆新馆舍尚未落成,业务工作还未正常开展,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亦仅限于文献收集。

2.2 地方文献开放阶段:从1993年初到大约1996年上半年。1993年1月8日,佛山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社会公众开放。新馆中开设了专门的地方文献资料阅览室,它在继续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同时,象我馆其它阅览室一样以开架阅览的方式向读者开放。这样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也从纯粹的收集保存发展到为读者提供阅览服务的藏用结合阶段。

但是,这一时期,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不管是从文献收集工作上还是读者服务上看,其成效都非常低。这与我馆当时的整体面貌有关。这个阶段,由于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馆虽然馆舍面积号称全省第二,且无论人才配备还是设备在当时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都堪称一流(大专以上学历者占全馆在编职工的一半以上;其中图书情报专业28人,占全馆在编职工的35%;全馆业务流程实行电脑自动化管理),在面貌上却处于一种散漫、消极的状态,图书馆的业务停留在借借还还的水平上。这就形成了先进的“硬件”(馆舍、设备、人才)与落后的“软件”(业务管理水平)之间的强烈反差。我馆地方文献室成立之后,由于上述原因,工作人员上门收集文献少了,主要靠寄送、捐赠,等人家上门。据统计,从1994年5月至1996年上半年两年多的时间里,地方文献室统共收集各类资料630册(份)(包括图书、现刊、散印的资料等,报纸除外)。在读者服务上也是如此,靠读者自己找上门来,由于对地方文献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少,知道地方文献的读者并不多。笔者对读者阅览登记表的所作统计表明,从1993年新馆开放后起至1996年上半年接待读者900余人次,平均每日不到一个读者。当然,不排除有些读者阅览时未进行登记的情况。即使这样,读者之少也是显而易见的。而读者人数是反映文献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统计中还发现,在地方文献室的读者中,查阅报纸的几乎己占了读者人数的一半,除报纸外,查阅各类地方刊物如《佛山文艺》、《外来工》、《佛山陶瓷》、《佛山研究》等,以及各种年鉴、史志读者稍多。而除此之外的其它地方文献,则甚少有读者阅读,大部分的地方文献仍然沉睡于书库之中,“养在深闺人未识”,完全没有得到利用。

上一篇:基于ORACLE技术的WWW信息查询系统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