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了西北、西南等地后,曾明确指出:“在本世纪末或下世纪初,我国四化建设的重点将逐渐由东向西转移,大西北将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建设基地。”要建设西北,必先了解西北,研究西北地区的过去和现在,为未来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诸如历史地理、经济状况、生产资源,文化艺术、民族宗教、社会生活、乃至学者著述等,都是研究西北问题的范围。
近读赵俪生先生《西北学的开拓者之一——张穆》(《西北史地》1983年第4期)和胡斯振先生《西北学刍议》(《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二文后,颇受教益。前者通过张穆的著作阐明张在西北史地和民族研究方面的成就,后者则从清代西北舆地学的开创及演变,指出了研究西北的重大意义。西北学的提出和确立,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产物,又是西北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深入研究西北问题,则要求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然而,各种文献浩如烟海,研究工作者欲得其门而入,兔受“泛滥无归”之苦,俾在书林学海中寻求必需的资料,就得依靠综合性和专题性的书目索引。
甘肃省图书馆作为一所具有七十年馆龄的老馆,在揭示其馆藏地方文献资料,便利读者的工作上,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近三十多年,陆续编印的西北地方文献书目和索引就达七十多种。这些书目索引揭示了文献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系统地提供了专题和综合的文献线索,给研究西北地区的科学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检索工具和独特的情报源。本文仅就其中的一部《西北地方文献索引》(以下简称《索引》)做些评述。
一
西北地区是由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五个省(区)组成,面积三百二十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二十个兄弟民族,这里有着富饶的矿产资源,除金、银、铜、铁、镍、铬、锰、锑、汞等外,还有云母、石棉、滑石、硫磺、芒硝、金钢石、大理石等天然矿藏,尤其是石油和煤的蕴藏量更加闻名遐迩。西北地区史前期就有新石器时代文化。周代发展了农业,创造种类繁多的各式农具。汉时开辟河西走廊,成为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有过重大的贡献,西北地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在黄河、洮河、渭河、湟水流域发现了各种彩陶、石刻和其他古器物,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等处,均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和精美的艺术品,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据《史记·大宛列传》载:“骞所遣通大夏之属者,皆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西北区域的产生,在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但当时的西北区域,系指令新疆及葱岭以西之地。这一区域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因汉、唐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接统辖区。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地区为西北,自此西北地域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以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政区划的更易,陕、甘、宁、青、新五省(区)所辖之地,遂成为西北地区的区域概念。现今的西北地区,亦早已形成一个整体。如民族的发展形成,宗教文化的演变,均有其不少共同之处;特别是今后西北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研究西北问题,领域宽广,内容繁多。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等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如研究西北史地,必然涉及丝绸之路,而丝绸之路的形成,正是古代东西方人民友好往来的见证:政治军事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联系到西北各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历史。再如西北民族的融合迁徙,宗教的传播,语言文字的递嬗,经济文化的交流等,无不与国际间的研究发生关联,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