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2004年1O月12—1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承办的国内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地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主题,通过向国际征文,论文入选即获得参会资格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台湾、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7O多家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
10月12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彦博参加开幕式并作了简短讲话,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致辞预祝大会成功。随后整个会议的进行均由与会学者代表主持。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等3O多位学者先后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及成果展示,其他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从职业构成上看,可以将与会学者划分为三大类:半数以上的学者属于公共图书馆界,他们的论文及发言基本围绕公共图书馆界在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展开,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另有部分学者属于高校(含高校图书馆)系统,关注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工作,构成理论性、专题性较强的高校话语圈;剩下的部分学者可归入其他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他们五花八门的关注点共同构成了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几种不同话语圈的交锋,使短短三天的研讨张弛交替,高潮迭起。
首先来看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构成。
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大户,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由来已久。如甘肃省图书馆在2O世纪4O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首都图书馆在2O世纪6O年代就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但是,真正普遍地在国内各级公共馆为地方文献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还是2O世纪8O年代、9O年代以后的事。这十多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人力物力配置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专职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目前还投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规范化质量保障、检测系统,公共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状态,迫切需要交流与沟通。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来看,公共图书馆界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各馆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的文献挖掘与收集、分编与典藏、开发与利用、特种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既有对公共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总结与思考,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倪俊明的大会发言:《试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诸要素— —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易雪梅的发言:《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也有就某一类工作问题的深入阐发,如参与大会发言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呜的《编撰(中国家谱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