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网络环境下,各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立“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只有各图书馆上网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各自的特点,互不相同,网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献信息宝库。因此,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必须走整体化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道路,各民族地方图书馆地方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应根据本馆现有的文献资源和状态、各地用户需求、本馆典藏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馆配合、分担或合作收藏文献,以数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收藏来共同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整体的文献保障水平。
2 实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生态保护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相对经济资源而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更是它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包括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历史名胜等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主要由民族民间传承的活态文化构成,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具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民族民间文化,各地的民族歌舞、戏曲、剪纸、刺绣、民居、民族民间传统故事、宗教艺术等等,这一切都使得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在资源优势,更是民族地方文献主要和活的信息源泉。
要实施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护性开发的战略,就要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一是要在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规划中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努力把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因子;二是积极呼吁、建议、参与制定有利于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保护和建设的相关政策规范,促成民族地方文献收集的规范性文件的产生和实施,确保文献信息资源的稳定和供给,为真正保护好信息资源和文化生态环境提供必要保证;三是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克服重利用、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防止盲目的、过度的甚至破坏性的开发,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四是拓宽典藏视野,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源泉中的珍品民族活态文化资源进行抢救性采集和保护性建设。古老民族承载文化往往是不自觉的,这是文化在其生存精神上最真实的一面,任何民族区域都是由具体的族群构成的,不同信仰的族群也是一个个活着的、传承着的、运动着的、完成并发展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