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地方文献是指反映一个地方社会和自然各方面信息与知识的各种载体(包括非文字资料)的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情报价值,对促进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大力加强地方文献的建设与开发工作。
1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和开发概况
我国公共图书馆一向有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建设的传统,大多数省市图书馆,甚至县级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藏书的重点,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地方文献搜集工作,努力建立起地方文献藏书保障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文化部1982年颁发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图书馆应“搜集、整理、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与此同时,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政府的宣传部门均发出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的通知,明确规定凡本地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本地图书馆。这就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顺利开展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自身努力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湖南图书馆不仅系统地收藏了著名湘军将领曾国藩、左宗棠数千万字的奏稿、批犊、信扎、日记、诗文、湘军史料,还对80年代后出版的志书、年鉴、百科全书尽量搜罗齐全;甘肃省图书馆自1947年以来,竭50年之力,收藏西北地方文献14000多种,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地区文献研究中心。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广东地方文献资料8.3万种,约30万册,基本形成了以孙中山文献、地方志、族谱为重点的特色的藏书系统。
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注重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收藏,还特别注重地方文献的开发工作,如198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共收录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所收藏的1949年以前的地方志共8200余种,为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十年来,各地公共图书馆也编制了大量的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编纂出版了资料汇编、文献综述、手册、年鉴、图集、名录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社会普遍的关注。如武汉图书馆编制了《解放前武汉地区期刊目录》、《武汉图书馆馆藏(武汉志)参考资料草目》、《辛亥革命专题参考目录》、《武汉抗日史料目录》等;甘肃省图书馆编印了《西北地方文献索引》、《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丝绸之路文献叙录》等;首都图书馆持续不断地编印出版《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等;福建省图书馆编印了《馆藏福建省族谱目录》等;沈阳图书馆辑集出版《九一八事变历史图片集》等;湖南图书馆先后编纂出版了《湖南地方志中的少数民族资料》、《湖南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丛书》、《湖南资料手册》、《当代湖南名人辞典》等等。
地方文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建设、地方志的纂修、地方剧目编定、地方人物资料整理、地方科学史研究、古籍整理、地方史料教育展览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80年代,全国掀起了盛世修志的高潮,大量的修志人员涌入图书馆,使地方文献的利用达到了高潮。如武汉图书馆为《武汉市志》、《武汉史志》、《湖北史志》、《楚剧志》等史志的编撰,为配合中山公园的改造、武汉抗洪抢险史料研究、武汉火灾史料的研究,《百年武汉》的摄制、清季外商在武汉投资研究、《大武汉旧影》、《武汉党史图说》、《武汉五四运动史》等书的编纂,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湖北省图书馆为黄鹤楼的重建、三峡工程建设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甘肃省图书馆为《西北灾荒史》(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提供490多种文献。这样的事例,每个公共图书馆都可以举出很多来。